中新社天津8月9日电 题:出生于天津的“体育白求恩”,其精神何以延续百年?
——专访美国作家、编剧艾瑞克·艾辛格
作者 张少宣 罗宥坤
李爱锐(Eric Henry Liddell),1902年出生于天津的英国人,曾提供英国斯坦福桥球场图纸助力天津民园体育场改造。在夺得1924年巴黎奥运会田径男子400米冠军后,他毅然回到天津从事教育工作,并投身中国体育事业,后于中国病逝。李爱锐有“体育白求恩”之称。
2022年是李爱锐诞辰120周年。值此之际,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了李爱锐传记小说《决赛》作者,美国作家、编剧艾瑞克·艾辛格(Eric Eichinger)。曾在中国江西师范大学任教生活并长期关注中美体育文化交流的他,从体育与文化角度畅谈中西方融通互鉴。
中新社记者:撰写《决赛》时,您了解到哪些李爱锐推动中国体育发展的事迹?
艾辛格:李爱锐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在1924年法国巴黎奥运会田径男子400米决赛上夺冠并打破世界纪录。我是通过1981年奥斯卡获奖电影《烈火战车》知道他的,那时我才7岁。大多数美国人和我一样,都是通过那部电影了解他,并被他的体育精神所感染。李爱锐在英国尤其在苏格兰广为人知,在爱丁堡的心脏地带甚至有一个关于他的历史协会。
李爱锐不仅是田径明星,而且是国家级的橄榄球健将。此外,他还喜欢足球、篮球、网球和台球。他不仅享受打球和竞争的乐趣,还热衷于让其他人参与团队合作,并尽己所能做到最好。
在中国期间,李爱锐除了在新学书院教授高中化学课程,还参与辅导学校的体育活动,积极鼓励中国学生开展田径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学生于文级先生,生前在80岁高龄时撰写了一部回忆录,其中记叙了李爱锐在中国教书育人的很多事,令我十分钦佩。
我在采访中了解到,1993年,“李爱锐体育训练营”曾在天津师范大学举办过一场运动会,引起广泛关注,天津的报纸还做过相关报道。以训练营为基础,李爱锐基金会还资助一些体育生,推动了天津体育人才的培养,这一点也从当年的学校老师口中得到证实。
中新社记者:李爱锐曾参与中国第一个灯光夜场民园体育场的改造,您对此了解多少?
艾辛格:巴黎夺冠后,李爱锐毅然回到他的出生地天津。他从英国带去的斯坦福桥球场设计图纸,给当时天津民园体育场改造提供了很多宝贵参考,如跑道结构、灯光设备、看台层次等,让这座球场成为当时具有世界水平的体育场。改造完成后,民园体育场承办过远东运动会、万国运动会、华北运动会等国内外大型赛事,李爱锐因此也有“民园之父”的美称。2012年民园体育场再次提升改造,今年也恰逢其改造十周年。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事是,二战期间李爱锐曾被关押在中国山东潍县的一个集中营,当时有约1800名外国人被关押在那里。大家情绪低落、精神不振,李爱锐凭借自己对体育的热情和对文化的热爱,向集中营的年轻人分享体育和化学知识,其间还充当比赛裁判,为大家修理曲棍球杆等。他积极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所有人。
中新社记者:您与李爱锐既同名,又都热爱体育,也都曾在中国的学校里工作和生活,是难得的巧合。您如何在中国实践和延续李爱锐的体育精神?
艾辛格:2000年至2002年,我曾在江西师范大学生活和工作,那是一段令人怀念的美好时光。在中国,我结交了许多终身挚友,并遇到了我的妻子。
当时,我经常在南昌城里跑步,偶尔还会有学生骑着车追着我玩,非常有趣。在中国,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健身,而且项目也很丰富。那两年里,我每年都参加学校组织的田径比赛,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十分高涨,每当我比赛时,都会有很多学生为我加油。后来,他们的身影也出现在田径场上。
体育交流,在我看来就是相互切磋。我和大学校队打篮球时,发生过很多趣事。我身高1.86米,但校队大多数运动员比我还高。有一次,教练要求大家练习扣篮,每个中国运动员都很轻松地扣篮得分,但我因为从来没在3米多高的篮筐上扣过篮,比赛输得很惨。教练笑着对我说:“艾瑞克,跳高一点呀!”美国人普遍认为自己身高有优势,所以当我后来将这个趣事分享给美国朋友时,他们都笑得前仰后合,并开始重新认识中国和这里风趣友好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