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锐重视充分挖掘身体、天赋和潜能,通过正直、诚实等美德来追求完美,而不是简单地沉湎于个人声誉,这些宝贵的体育精神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我一直尽最大努力去实践和延续李爱锐的体育精神,至今已经当了12年田径教练,并致力于将体育美德继续教授给年轻人。
中新社记者:体育何以跨越国界,成为不同国家之间沟通的桥梁?
艾辛格:体育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通过运动员的行为激发希望、鼓舞士气,唤起人们对胜利的渴望,弘扬健康的爱国主义精神。如今,每个国家的运动员几乎都是事实上的“外交官”,在国际赛场展示个人形象和风采的同时,也捍卫着本国的荣誉和尊严。这也是体育能够促进不同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原因之一。
运动员可以成为年轻人的榜样,从他们身上见证和学习如何对待竞争对手。对运动员来说,他们既要认识到自己能从践行高尚体育精神的过程中获得宝贵收获,也要认真权衡盲目追求个人声誉、乱发脾气、行为失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点我很佩服中国运动员,他们总能在赛场上展现良好的个人素质。
体育的巨大魅力,在于当运动员从内心深处精诚合作、紧密配合时,他们可以更加团结,这也彰显着一个国家的凝聚力。2011年,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与中国驻英大使馆在伦敦联合举办“李爱锐与天津”图片展,获得了巨大成功。2024年,夏季奥运会将再次在法国巴黎举办,那年也是李爱锐巴黎夺冠100周年,可以成为弘扬体育精神的另一个好时机。
中新社记者:现在许多国家的运动员都聘请外国教练,这种跨国体育合作对促进体育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艾辛格:李爱锐之所以被称为“体育白求恩”,就在于他身上这种无国界的体育精神。跨国聘请教练是一个越来越常见的现象,比如美国女子排球队、乒乓球队就曾聘请中国教练,中国短道速滑队、男子足球队也曾分别聘请韩国、匈牙利教练。
从前,体育运动具有一定区域性,某项运动只在特定地域和人群中开展。但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国旅行的日益便捷,“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体育领域的分享与合作也变得更加普遍和自然。当我此刻在洛杉矶的酒店接受你们采访时,我发现身边至少有6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在同时享用早餐。
中美都是多元、开放、包容的国家,拥有独特的跨文化交流环境,我相信类似的多样化特点,今后会在世界上更多地方展现。通过体育领域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运动员、教练彼此切磋交流,可以更好地弘扬健康开放的体育精神,鼓励大家朝着“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目标共同努力,从而在某项运动中取得最佳成绩。
体育一直是打破政治、种族、语言和意识形态隔阂,促进不同人群和文明之间对话交融的有效途径,它可以促进全人类共享文明成果。
中新社记者:在体育精神的交流碰撞中,中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艾辛格:近年来,中国注重通过体育展现自身文化属性,体育与文化早已不可分割,2008年和2022年的两次奥运会就是很好见证。我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节目,字模不停起落翻转,变换各种符号,整齐划一。观看转播时,我一直以为这是数字化效果,直到最后演员露出头向观众挥手致意,现场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才意识到原来有几百名演员在表演,而不是机械操作。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至今难以忘怀。
从这个层面看,西方国家足以一次又一次地从中国身上领略到团队合作的重要价值。(完)
受访者简介:
艾瑞克·艾辛格(Eric Eichinger),美国作家、编剧,李爱锐(Eric Liddell)传记小说《决赛》(The Final Race)一书作者,曾在中国江西师范大学任教和生活,长期关注中美体育文化交流,著有《传奇之王》《数字信仰》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