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有青少年比赛,明年还有青运会,后备力量选拔刻不容缓。”武术队将目光投向了上海市的各类武术赛事。“目前队里的运动员基本都是市运会选拔过来的,我们也鼓励区里二三线队伍的组建,可以帮助我们选拔到更多苗子来队里集训,充实队伍为青运会做好铺垫。”副领队吴学先说。
厚植城市精神
打造高精尖运动员
事实上,除了备战明年的青运会,武术队的后备人才选拔之路从未间断过。每年上海市的比赛,各个项目的教练员都会到现场观看,将好的运动员默默记下来,持续跟踪他们的情况,等到了适龄阶段再吸纳到队伍中。
如果不是疫情影响,每年武术队都会组织寒暑假夏令营,或者让教练下沉到基层,趁周末时间到各区走训。王鹏程坦言,人才选拔渠道虽然不少,但如何做好梯队建设,其中还有诸多工作。以他最熟悉的队伍组建来看,“从长拳、刀棍、枪剑到太极、南拳,每个项目、每个年龄段都要把控好,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得通盘考虑、合理匹配。”
好在,近年来在各级赛事的带动下,这个输送机制正愈渐完善,这也让身为教练的王鹏程感慨良多,“上海竞技体育60周年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如今十年转瞬即逝。机会永远不能等,所有项目都是如此。要打造高精尖运动员,培养与上海城市精神相匹配的优秀运动员,同时后备力量也要做强做大,只有后备人才选拔机制更牢固、体系建设完善,我们的竞争力才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