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将于今年11月至明年1月举行,四年一届的体育交流,进一步助力恢复城市热情、活力和信心,展示更活力、更青春、更健康的城市形象。
上海市运会,不断构筑体育生活化场景。体育生活化,源于体育家庭化:上海市运会是青少年群体参与运动的舞台,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每个家庭又是社会最小的细胞。
家庭的运动氛围,首先要靠家长带头营造,让孩子动起来,父母发挥引领作用;家庭在陪伴运动上投入得越多,对孩子生活习惯、情绪调节、团队意识、学习成绩的积极影响越明显。
父母对于体育教育、体育文化的认知理解、知行合一,潜移默化启蒙教育更多孩子成为“运动家”。与此同时,更多新上海人、国际友人因体育运动而结缘上海,携手助力共同家园迈向全球著名体育城市。
让我们一同走近“我的运动家”,挖掘更多家庭以体育人的幕后故事、人生经历,展现健康阳光的体育文化。
陪同女儿一起训练
“等到武磊啦!女儿说四年没合影、没签名,这次终于等到了,太开心啦!”9月11日,世纪公园球场,11岁的张夏涵和国足前锋武磊合影后,父亲张增胜迅即发朋友圈传递女儿作为足球小将最纯真的快乐。不出意外,这个金秋,张夏涵将代表普陀女足第一次征战市运会。
张夏涵是梅陇中学预备班的一名学生,也是普陀区女足的一名前锋。普陀区女足“一条龙”模式,是体教结合的一个标杆。为接受更专业的训练,原本在浦东读书的小夏涵,在小学二年级时就转学到普陀金沙江路小学,开始每周五天的住校生活。
性格开朗的小夏涵,来到金沙江路小学女足宿舍参观的第一天,不仅没有任何紧张、拘束,反而直接“赖”着不肯离开,“今晚我就不回去了!”
每年假期照常训练,而小夏涵家住浦东金桥,到普陀单程35公里。每天路上时间起码一个小时,碰到堵车耗时更久。连续五年,张增胜和妻子轮流开车接送。“这个中秋节,女儿要在曹杨二中训练。我就6时起床,7时出发,送她过去。”张增胜介绍,女儿训练时,他也会认真观看,回家再交流复盘。
除了当“司机”,同济大学博士后、高级工程师的张增胜还是一个体能陪练师。从小夏涵开始踢球起,每天日常的技术、体能训练,张增胜都是陪着女儿一起完成。
没有专业球场,小夏涵只能在社区空地因地制宜跑圈、冲刺或带球,张增胜依旧陪同女儿一起训练,但逐渐跟不上训练节奏了。他感慨:“有氧跑步训练,配速要求是4分30秒,我一开始会陪着跑两圈,后面跟不上了,但还是想用行动告诉孩子:爸爸一直陪着你!”
回顾过去五年接送女儿往返踢球的日子,张增胜直言,确实要比非运动家庭付出更多,“最欣慰的不是孩子赢了几场球,而是通过足球培养她乐观开朗、积极上进的性格。”
父母是最好的榜样
小夏涵能和足球结缘,张增胜起到关键作用。张增胜喜欢踢球,外出踢球时,总会把女儿带在身边,运动带娃两不误。爸爸在球场上挥洒汗水,女儿在场边加油助威,球滚到场边,不到5岁的张夏涵就直接来上一脚。有一次,一个老旧足球被踢破,内胆“砰”一声炸响,吓得不少孩子愣住了,只有张夏涵轻松自若,跑上去再踢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