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有这么一个人,他曾离开自己的祖国为其他国家争取荣誉,也曾因为爱情放弃了自己的“面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人多数时候是会被大众所不屑的,但这个人却赢得了国内外极大的尊重,他就是——李东华。
李东华是什么人?他有过什么不同的经历?他又凭什么获得了国人和世界人民的赞扬呢?
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李东华坎坷的一生。
意气风发的少年
1967年,李东华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家中父母抱着传统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上对李东华非常严格,希望他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或许是出于孩子天生的逆反心理,李东华并不是大众意义上乖巧的孩子。
相反,他时常在教室中上蹿下跳,在一众年幼尚且没有能力完全独立进行校园活动的孩童中,他显得格外突出,精力旺盛到让人怀疑这个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
在李东华小学一年级的时候,精力旺盛的李东华引起了学校体育老师的注意。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有意锻炼后,体育老师认为他在体操方面或许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天赋。
为了不埋没孩子的任何一种可能性,他就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了李东华的父母。
虽说李东华的父母一直都希望孩子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人生,但是他们并不想放弃孩子每一种潜在的可能。
加上李东华表现出对体育方面极大的热情,两人便一拍即合,决定送李东华到体校学习。
因此,1974年,刚刚7岁的李东华被送到了成都体校专门学习体操。
这个时候的李东华尚且十分懵懂,他并不知道,这里将成为他一生真正的起点,一个几经波折,却仍愿意为之奋斗一生、追逐一生的起点。
初来乍到,李东华对体校的一切都感到十分的新奇,不同于普通小学基本上都是教授文化知识的课堂,这里的一切都更加的符合他想象中对学校的期待。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鲜感落幕后的枯燥席卷而来。
每天无甚差别的训练让李东华第一次体会到了学习生涯的漫长。
更加痛苦的是,由于体操运动员需要极大的柔韧度,因此他们除去每日的运动练习外还要进行开髋等一系列的柔韧度训练,这对于李东华来说才是真正的“地狱”。
但即使再痛苦,李东华从来没有放弃体操,或许在这个时候,就注定了他将要在这条路上绝不回头。
李东华确实是有天赋的,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高压训练后,成效很快就凸显出来了。
与同时间入队的队员相比,李东华能更好地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
因此在进入体校的当年,刚刚训练了一段时间的李东华便被派往成都市参加儿童体操比赛,并斩获了这场比赛的冠军。
但是李东华并没有骄傲,他回到体校后仍旧勤勤恳恳地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