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重点发展高端体育竞赛表演业、户外休闲运动业、体育培训服务业、体育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方向。
立足成都体育制造业基础、体育运动需求特点及产业发展趋势,提出重点发展新型体育产品、赛事汽摩制造及改装、新型体育装备器材、场馆设备设施制造、户外运动产品及体育周边产品等领域。
重点从文创+体育、旅游+体育、展会+体育、医疗+体育等方面,引导关联产业向体育延伸融合发展。
搭建体育产业科技创新实验室、平台,积极申报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构建体育科技创新体系。
立足成都市现有基础,支持打造一批体育智能制造园区、文商旅体综合体、特色体育产业专业楼宇等。
发布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机会清单,打造体育场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发展。
编制动态更新的体育产业图谱,研究制定协同配合招商模式,借势国际、国内知名赛事开展靶向招商。
实施体育企业分类分级、梯度培育。
培育智能化、数字化场景方案提供商,完善“体淘荟”功能,建立成都智慧体育服务平台。
推进体育设施绿色化,落地国际国内新能源汽摩运动赛事,建立新能源赛车研发中心,推进体育制造绿色化转型。
组织开展各类体育促消费活动,探索发放体育消费券。
鼓励申报国家级体育相关授牌,实施以运动休闲类赛为主体的“一区(市、县)一品牌”计划,支持重大赛事推广企业品牌。
制定专项体育人才招引政策,建立体育产业智库,支持社会培养的运动员进入运动队,鼓励创新创业,创新全市体育产业人才评价体系。
创新体育彩票公益金运营方式,构建“专项资金+产业基金+社会资本”的资金支持体系;探索建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加大体育企业融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
重点保障重大体育产业项目用地,鼓励存量闲置空间改造为体育设施。
实施体育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明确组织体系及分工职责。
成立由区(市)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工作小组,研究制定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建立完善体育产业统计监测机制和政企信息共享机制,评估发展现状,发布产业发展报告。
成都体育产业政策 成都市体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