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为加快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打造国际化成都体育赛事IP,赋能体育产业融合、智慧、品牌发展,助力成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本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连续印发《成都市“十四五”体育产业建圈强链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成都市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政策》以及《关于加快建设世界赛事名城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三大文件,为成都体育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世界赛事名城建设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强的政策支撑。12月27日上午,成都市体育局召开系列文件政策解读会,对上述文件进行解读。
近年来,成都聚焦赛事赋能产业发展,积极构建与世界赛事名城定位相匹配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十三五”时期成都体育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15.47%,2021年体育产业总规模925亿元,2022年体育产业将迈上千亿台阶。系列文件对成都体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清晰的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到203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4%以上。
2023年成都将举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这是2001年北京大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之后,中国大陆第三次举办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也是中国西部第一次举办世界性综合运动会,2025年建成世界赛事名城,2030年建成世界体育名城,2035年建成世界生活名城——成都体育正在锚定目标砥砺前行。
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
超过1500亿元
《成都市“十四五”体育产业建圈强链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展望》(以下简称:《发展规划》)
到2025年,成都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成为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
到2035年,成都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000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
《发展规划》明确了现代体育服务业、高端体育制造业、跨领域融合发展三个重点发展方向。
1.发展体育服务业方面:成都拥有良好的休闲文化基因和龙泉山、龙门山、天府绿道等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发展以户外运动、体育旅游为代表的健身休闲产业潜力深厚,将以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体育服务业。
2.体育制造业创新发展方面:成都有着良好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软件研发优势和新经济成长环境,智能制造是成都体育制造业实现“弯道超车”的现实路径,将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虚拟赛事、云上健身、云上体育社交等面向未来的新赛道,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
3.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世乒赛、大运会、汤尤杯、世运会等重大赛事将吸引全球聚焦成都,为成都持续带来全球流量,计划通过实施“体育+”工程,推进体卫、体旅、体绿融合,促进体育与文化、科技、养老、会展、传媒、金融等产业互融互通、相互赋能发展。
《发展规划》聚焦体育产业建圈强链发展,明晰五大发展任务。
一:实施产业项目攻坚、招商引智行动,绘制体育产业发展全景图及重点招引企业名录表,围绕10个重点领域开展产业招引。
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构筑“1+3+2+N”体育产业空间体系,引导体育产业集中集聚发展,在全市确定一批特色体育产业园区(专业楼宇)、融合发展区作为产业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