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越来越挑食怎么办?可能这些东西吃早了
最近发现很多年轻的家长更倾向于在颤音和小红书的短视频上学习精致漂亮的儿童美食食谱,希望通过丰富多彩可爱的美食搭配吸引孩子来吃。在父母有空有兴趣,食谱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饮食规律的前提下,这样做没有坏处,也有助于孩子接受新鲜食物,呵护情绪。
同时,我也建议家长多注意食物的营养搭配以及是否适合孩子自身的脾胃消化。说到调味料,比如为了“上镜”而添加的番茄酱、沙拉酱,真的适合孩子吗?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儿童喂养中的调味品。
1岁内不要添加任何调料。
首先要明确的是,1岁以下的婴儿不需要添加任何调味品,包括盐、糖、酱油、醋等。
宝宝的味蕾非常敏感,食物的自然味道也足够鲜美,所以不需要添加其他人工调味品。如果孩子过早接触人工调味品,也会影响宝宝味觉发育的过程。
研究发现,当食物中的含盐量为0.25%时,成年人吃饭时会觉得清淡,但婴儿吃饭时会觉得咸。如果宝宝长期吃这种食物,味道会越来越重。
如果家长还是想增强辅食的风味,也可以在辅食中加入一些天然的食材。比如南瓜、玉米、胡萝卜,这些食物都有天然的甜味。虾、紫菜、猪肉等。也有咸味,这对宝宝来说已经足够了。
1岁以上逐渐少量添加调味品。
宝宝1岁后,可以尝试在辅食中适当添加一些调味品,但要遵循“循序渐进、适度”的原则。
盐:每日摄入量1g。
1岁以下的宝宝,母乳/配方奶和适当的辅食可以满足宝宝对钠的需求,所以不需要额外加盐。1岁以上的宝宝可以开始逐渐尝试咸的饮食。
103010中建议:“对于1~2岁的婴儿,每日食盐摄入量应1g;对于2~3岁的婴儿,每日食盐摄入量应2g。”
对于4~5岁的儿童,不建议每天摄入超过3g的盐。作为咸酱油,差不多1勺酱油已经含有差不多1g的盐了,家长要酌情添加。
这也提醒了家长,所谓的清淡喂养,不仅仅是少吃肥肉、甜腻的食物,还要口味清淡。
很多家长不明白为什么给孩子吃几个红烧排骨会让孩子感觉不适。满嘴脏话的家庭应该反思一下。烹饪时可以很容易地加入1/4瓶酱油来给排骨上色。孩子吃排骨的盐量可能会超过标准量。
所以有育儿专家建议,孩子2岁前不要碰盐,只要孩子能适应,我同意这个观点。
糖:2岁以下不建议食用。
甜味是每个宝宝都喜欢的口味,但是过多的糖分摄入过早会容易导致肥胖、龋齿、糖尿病等情况,不利于生长发育。
003010建议:“2岁以内的宝宝食物中不要添加额外的糖。”
事实上,日常生活中天然果糖和蔗糖的摄入,已经足够满足孩子的日常需求。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多吃水果,无形中也可能给孩子高糖。糖易滞湿,不是“以假乱真”。
建议儿童每日糖摄入量:2~3岁15g;3岁以上50g,最好在25g以下。
油:6个月后加入适量。
与糖、盐、酱油不同,宝宝开始吃辅食时可以加入适量的食用油,但要注意用量。
儿童每日食用油摄入量:6个月至1岁5~10g,1岁至2岁5~15g,2岁至3岁15~20g。
醋:2岁以上可以少量添加。
少量的嫉妒有很多好处,不仅可以促进食欲,帮助消化,还可以让食物更加美味。孩子身体虚弱,容易出汗,可以适当吃一些酸性食物。
但是目前还没有权威机构对婴幼儿每天食醋的摄入量给出建议。2岁以后的孩子最好尝试醋或其他酸味食物,以免刺激孩子的口腔、牙齿和胃。
除了上面提到的最基本的调味料,如辣椒、花椒、花椒等辛辣调味料外,建议3岁及以上的孩子再次食用。
特别是辣椒的刺激性还是比较大的,养阳效果太强,会出汗,不适合体质弱,肠胃功能敏感的孩子。最好等到孩子大一点。
来源:徐有佳育儿堂微信微信官方账号。
本文由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徐有佳进行科学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