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 虎嗅科技组
作者 周舟
头图 视觉中国
随着Luna几近归零,一场币圈史诗级多空大战终于告一段落。
当我们打扫战场,这才发现币圈金融战争所展现出的残酷细节:LUNA 2000亿元的市值,两天内跌至不足1亿元,暴跌99.9%,距离清零只差一步之遥;37万人爆仓,曾经将LUNA当作“币圈茅台”的持有者们血本无归;LUNA背后的项目方Terra更是输血30亿美元,但仍无济于事。
99%的做多者都输了,但也有1%的人获得了巨大收益。
一位在5月11号参与做空Luna的币圈人士向虎嗅表示:“Luna的崩溃主要是UST脱锚,而且很长时间UST都回不到1美元,之前有一个很火的OHM币,也是同样的下场。”
“之所以人们会涌进这里,庞氏骗局只是原因之一,或者更像马后炮,这更像一个社会实验,大家都想做成。”
从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暂时没有迹象显示,Luna的创始人和项目方一开始便打着“割韭菜”的心态来做这一件事情。那么为什么Luna最终的结局却是:400亿美元市值一夜间灰飞烟灭呢?
这或许要从Luna背后公司Terra的野心说起。Terra想做“稳定币”这一目前加密领域最大市场的老大。稳定币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银行发行的money,而加密货币则像一个个商品或者证券。人们想要在加密世界里更好的交易,总会用稳定币这一事物,去购买各式各类的商品或者证券(加密货币)。
如果可以,谁不想开银行呢?而它(UST:Terra发行的稳定币)也一度成为仅次于USDT、USDC的世界第三大稳定币。
只不过,和USDT、USDC这些中心化稳定币不同,Terra的野心更大:想做去中心化的稳定币。前者需要和美国的商业银行进行深度绑定,发行一个USDT,就要向银行里存1美元。而后者则想抛开美联储和美国的商业银行,自己做“央行+银行”的角色。如果能做成,这个项目将成为加密世界里最赚钱的印钞机,成为加密世界里的“美联储”。
可是如何实现?Terra想了一个办法,它发行了两个币,一个叫UST,一个叫Luna。
UST可以被用于币币交易,购买各种加密货币。一般而言1UST等于1美元,而1个UST和1美元的Luna币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换。当1UST因为市场因素浮动成1.1美元时,倒爷们会先买一些Luna币,然后兑换成UST,这样就能合理利用机制净赚0.1美元。反之,当1UST等于0.9美元时,倒爷们会先买一些UST,然后兑换成Luna,同样可以赚0.1美元。
通过这样的机制,在市场调节下,UST可以一直稳定在1美元,让稳定币足够“稳定”。
Terra的这一机制,是建立在市场上人们对这一项目有强大信心的基础上运行的。你不卖、我不卖,价格就上天。然而当市场信心失去,你跟风、我跟风,价格就暴跌,甚至清零。
Luna崩溃也原因也在于此,UST在一段时间没有回到1美元,加密市场整体出现下跌趋势,做局者顺势发布各种消息,做空的资金不断发酵,出现了挤兑,从而人们一个跟着一个在市场抛售Luna和UST,形成死亡螺旋。
Luna的诞生,一场大型社会实验
Luna诞生于2021年2月,虽然生命只有一年多,但早早就见惯了“生死”。
最为知名的一个例子是,去年12月,同为算法稳定币的OHM,被不安的投资者们抛售,一个冬天就暴跌了95%。而“OHM”被认为是开启了Defi(去中心化金融)2.0时代的先行者。
而在这之前,Defi 1.0时代的先行者大多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几十个项目、几十万人的“损失”、百亿美元的“挥霍”,终于造就了Luna这一项目的“超级失败”。这很像一场事先张扬的骗局,需要指出,超级失败的定义,指的是大部分人被“收割”,且损失惨重,但实际上一小撮人获得了更大的财富。
Luna的一名做空者向虎嗅直言:“在加密世界里做空,赌博心态太重,特别是滚仓等操作,虽然能十倍百倍的获得收益,但是这个过程也是十分凶险,很容易爆仓。”
“如果不滚仓,只是单纯的做空,整个收获其实并不高。”做空者表示。
作为一种加密货币,Luna成功描绘了一幅美好未来的景象,诱惑人们涌入。
它提供了20%的年化收益率、给美元和加密货币之间的兑换提供了一个去中心化的桥梁(算法稳定币)、还构建了线上线下一整套的生态系统,系统中不乏币圈人士经常使用的产品。
有人说Luna之后,再也没有算法稳定币,这或许高看了Luna,低估了人们追求算法稳定币的野心。在Luna之后,北大毕业的孙宇晨已经兴致勃勃地踩着Luna的尸体,继续探索算法稳定币的可能性。而孙宇晨们也大概不会成功(当然赚钱方面他肯定成功,他的USDD年化竟高达40%,这相当于公开表明这就是纯粹的庞氏),下一代人会继续踩着他们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