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由于上海封城等因素影响,整个汽车市场都处在大跌的环境下,但新能源乘用车却还能零售28.2万辆,同比暴增78.5%。不管你信不信,新能源大趋势已经到来。很多人对新能源车的痛点是,续航短,续航虚。到底厂家公布的续航数据可靠吗?所谓的NEDC看着很高,实际上跑起来却要打骨折,有没有替代它的呢?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电车的)NEDC已经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了,取而代之的是WLTP和CLTC。实际上,有关部门要求,从2021年7月1日开始,插电混动车型的测试工况由 NEDC切换到WLTP;而从2021年10月1日开始,纯电车和燃料电池车换用CLTC工况。你可以简单记,纯电续航几十到一百多公里的大多数后缀是WLTP,而几百公里的大多数是CLTC。
这一下子你可能整懵了,这么多英文,怎么换算,哪个更接近实际?今天就来简单说一下,虽然会有点枯燥,但对你买新能源车还是比较有用的,我尽量说的通俗一点,或者……你拉到最后看结论?
名词解释先上:
·NEDC: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新标欧洲循环测试
·WLTP:World Light Vehicle Test Procedure,世界轻型车测试规程
·CLTC:China Light Vehicle Test Cycle,中国轻型车测试工况
·EPA: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美国环保局测试标准
其实这4种主流的新能源车测试方式就是模拟车辆在真实情况下驾驶时的续航表现,换句话说,谁的标准更贴合用户实际的使用场景,谁就更靠谱,更可信,水分就越小。直接的表达就是不同车速下的测试,低速,高速,急加速,急减速,全程的平均速度,这些速度持续的时间和距离等等,这些都能影响最终的续航表现。
前几年,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NEDC,这套欧洲的标准我们拿来套用了好多年,从燃油车(常说的工信部油耗多少L/100km就是指NEDC工况下的)延续到新能源车。虽然新标欧洲循环的名字里有个“新”,但实际上它在1980年就推出了,距今已有42年的历史,毫无疑问,NEDC是过时的了,它是怎么测试的呢?
NEDC是在非常理想环境中完成的,所有多余负载(空调、大灯、座椅加热等)通通关闭,这就严重脱离实际情况了,标准过于宽松了。
而具体测试包含两个部分,共五段测试循环,测试是在台架上进行的,并不是在真实路面。
·第一部分由四个重复的市区循环工况测试组成。每个循环中,测试车在台架上模拟由静止加速至10km/h、30km/h、50km/h,匀速行驶一段时间后减速到零,单个循环时间195s,平均车速18.35km/h。你看这些速度都不高,就是在模拟市内走走停停的场景,重复了四次(共780s)就测算出城市工况功耗。
·第二部分就是市郊/高速工况循环,车辆模拟一段从静止加速至60km/h,然后再均匀加减速,分别由50km/h、60km/h、100km/h和120km/h匀速行驶一段时间,共计400s,平均车速62.6km/h,这些速度相对都高一点,就是在模拟路况顺畅的场景,一次循环后就能计算出市郊/高速的能耗情况。
其实从上面的图表我们能看到,曲线都比较有规律,没有太多急速变动,反映到现实就是车度大多数是匀速,匀加速,匀减速,但这和我们实际在市区开车时大脚油门,急踩刹车等场景是不符的。
测试时间短(1180s)、里程短(11.04km)、速度低、变速少,还没有考虑环境温度对能耗的影响,因此太理想化的NEDC呈现出来的续航数据基本都偏高,参考性不强,可以说是4种中水分最大的。
现在欧洲很多国家早已用WLTP(也包含了WLTC)取代NEDC,并且想把它“扩张”到全世界,难怪名字里有“World”。它是在2015年制定成型的新规,至少不会那么落后了。而且新规把滚动阻力、挡位、车重等因素都考虑进去,它模拟的场景相对更加接近现实情况。
相比于NEDC只有市区、郊区/高速这两种工况,WLTP台架测试在低速、中速、高速与超高速四阶段测试都有囊括,四种工况最高时速分别为56.5km/h、76.6km/h、97.4km/h、131.3km/h,均速在18.9km/h到92km/h之间。不仅行驶里程更远(23.25km),测试时间更长(1800s),测试过程中的加减速过程也更加随机,更加频繁(50多次),这些都比较接近实际用车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