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流程图表中,可以看出WLTP的车速/时间关系呈现随机跳动的折线,这是在模拟大脚油门/紧急制动的情况,几乎没有匀速行驶的过程,模拟的场景非常苛刻,数据比较真实。WLTP除了随机性更强,车速变化更剧烈之外,还有值得注意的一个点是,它比NEDC多了2种速度工况,特别是超高速(131.3km/h)会比较有实际意义。我们知道电动车在低速走走停停的路况能耗更低,而车速越高,能耗就越不占优势,这也是它们在这些工况下转向发动机直连的底层逻辑。多了这2种速度工况,测出来的数据才不会那么虚。
C代表“China”,很明显这是中国特有的,由中汽研中心牵头,是更加贴近中国驾驶者用车习惯的标准测试工况。上文说了,它在去年10月开始实施,理论上国内的车企的纯电车都得转用这套测试方案。2025年后,(现在用在插混车上的)WLTP也将全部被CLTC替代,到时用的就都是中国自己的测试规程了。
CLTC具体的测试包含低速、中速和高速三种工况,删除了WLTP循环中的超高速工况,最高车速只有114km/h,平均车速为28.96km/h,不过循环总时间仍与WLTP保持一致,还是1800s,总里程是14.48km。在三种速度工况中,平均车速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测试过程中加速和减速过程也更加柔和,但是峰值减速度比WLTP更高,减速时间也更长。在30分钟的台架测试时间内,40%处于加速状态,35.5%处于减速状态,2%处于巡航状态,剩余的时间处于停车状态。
在图表中,低速有674s,比较符合城市道路状态,但较低车速也有利于提升续航表现,而怠速停车状态(22.5%)也不会增加很多电耗,因此实际这种测试还是很有利于做出漂亮成绩的。
另外,上面WLTP部分说了,超高速测试会给续航挤出水分,CLTC这里剔除了这一项目,续航成绩自然会更好看一点,可是换句话说,又变虚了点。但这么设计确实是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至少有大数据支撑),因为这里是拿中国和欧洲来对比的,欧洲路况好,高速又直又宽,甚至还有不限速公路,超高速很常见。而国内道路复杂,走走停停实在是多,CLTC的规划更有实际参考价值吧。
CLTC和以前的NEDC哪个更实在呢?其实并不好讲。简单拿最新的蔚来ET7为例(两种工况都测试了),75度电池版,NEDC是500km,CLTC是530km;而100度电池版,NEDC是700km,CLTC是675km,并不能直观看出哪个更差。只能说,未来比较长时间我们都得伴随着续航发虚的测试标准,但至少统一一套标准,不同车之间的比较会明确一些,我们自发地冬天打6折、夏天打8折去计算吧。
接着来说说美国使用的EPA,它的测试方式是把充满电的车辆的电量彻底跑干,和燃油车跑油耗测试类似。它包括城市、高速、激烈驾驶、空调使用和低温(其他三种都没有考虑环境温度对能耗的影响)运行工况,整个测试持续时间1877s,共行驶17.77km。
综合起来看,EPA是最有说服力,是4种方案中最苛刻的。但是它的测试复杂,成本很高,车企反对声音大,目前仅有美国实行,预计难以在国内推广。
最后来带一下只在日本使用的JC08,别以为我们用的续航标准很水,其实JC08做出来的数据更加“浮夸”,比如聆风的NEDC标准下的续航是378km,但JC08标准却有400km,这里就不展开了。
EPA是最“实”的,但要想在国内实行并不现实,如果某一款车有显示EPA(例如美系车)的续航数据,那它是最有参考性的。WLTP是欧洲人用来替代NEDC的,多考虑超高速工况,测试过程的时间和总里程也比较长,是除了EPA之外最有代表性的。NEDC已经过时了,慢慢会被替代。而CLTC目前看水分也挺大的,但相对比较符合中国国情。粗略看,续航可靠程度(而非续航里程公里数)的排列是这样的:EPA WLTP NEDC CL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