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气探测和模型模拟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观测溯源碳排放的方法,被认为是评估温室气体减排成果的有效方法。2016年12月22日,我国发射首颗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TanSat,成为全球第3个可提供碳卫星数据的国家。
监测全球CO2浓度,观测和模拟同时进行
碳卫星,全称“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运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测量法监测全球CO2浓度,依赖于观测和模拟的同时进行,旨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监测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分布情况。
在观测方面,卫星遥感由于特殊的观测地点和方式,可以在二氧化碳全球观测中发挥较大作用,特别是在全球覆盖高分辨率的观测上,能够做到看得广、看得清;而模拟则主要是通过大气输送模型,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模拟出大气二氧化碳传输过程和每一个时刻、每一个地方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并与卫星观测协调一致,得到一个最接近真实的碳通量数值。
搭载特制“千里眼”,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目前,全球二氧化碳地面观测站点总共仅有数百个,难以满足监测需求。碳卫星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个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它可以获取覆盖全球的二氧化碳监测数据。
从厚厚包裹着地球的大气层中,识别出哪些气体是二氧化碳,还要画出一张张“动态图”——在我国发射的碳卫星上,搭载了特制的“千里眼”。
在TanSat碳卫星上,搭载了一台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二氧化碳探测仪。这台探测仪的工作原理,是在可见光和近红外谱段,利用分子吸收谱线探测二氧化碳浓度,准确、实时掌握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碳卫星每天绕地球飞行约14圈,探测宽度20千米。在绕地球两极运行的过程中获取全球二氧化碳浓度信息,以准确展示人类活动与自然体系是如何排放和吸收这种温室气体的。
通过对全球柱浓度的序列分析,并借助数据同化系统的一系列模型计算,可推演出全球CO2的通量变化(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CO2总量),这正是碳循环研究的核心数据基础。
除此之外,碳卫星还搭载了另一件“利器”——多谱段的云与气溶胶偏振成像仪。这台成像仪可以测量云、大气颗粒物等辅助信息,为科学家精确反向推演二氧化碳浓度剔除干扰因素,还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并为研究PM2.5等大气污染成因提供重要数据支撑。碳卫星数据每天更新。用户可以按照日期和区域定制和下载碳卫星的全球数据。
首幅中国碳卫星大气二氧化碳全球分布图
作为一颗标准的近极地太阳同步卫星,碳卫星每天在距地球700公里高度的轨道上空围着地球南北两极绕圈飞行,一天能跑14圈到15圈。碳卫星上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仪每轨能收集到轨道东西向20公里范围内的地球大气高光谱分辨率信息。如此算下来,碳卫星一天所能获取的数据为(14到15) 20公里范围,即大约300公里的覆盖区域。而地球赤道的周长约40000公里,从理论上说,如果拿到140天左右、2000条轨道的观测数据,就能获取一张无缝隙全球覆盖的二氧化碳监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