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百度二字,大家都是耳熟能详,那句“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可以说是深入人心。那么,"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和他背后的故事,大家知道吗?接下来咱们就来分享分享吧。
一、确立远大目标
“百度”二字,来自年前南宋诗人辛弃疾的一句词: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这句词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作者对于理想的追求,对于信念的坚定,而作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公司,每天能够给用户提供将近百亿次的搜索服务,许多年轻人都有在互联网创业的梦想。
“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用自己的行动警告渴望创业的年轻人:在创业之前,他必须确认所选择的创业项目是否是他自己的领域。企业家只有对自己的事业有足够的热爱和激情,才能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的的,只有付出别人不曾付出的,你才能得到别人不可能得到的,对于创业者来说就是这样,但我们只是看到了他们成功之后的风光无限,却没有看到他们他们创业过程中的种种狼狈。
李彦宏就是如此。
二、北大骄子出国深造。
1968年,李彦宏出生在山西阳泉 的一个普通家庭。1987年,勤奋、刻苦的李彦宏以阳泉市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的信息管理专业。“我是一个非常专注的人,一旦认定方向就不会改变,直到把它做好。”李彦宏是有着清晰的人生规划,在上大学期间就规划自己的人生将来要出国进修,所以就买来很多书籍,心无旁骛的进行学习,过着“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目标是留学美国,方向锁定在计算机专业。
“那时候,中国的氛围较为沉闷,大学毕业进入机关单位,已经是非常好的选择了。在我看来,选择出国是一条自然而然的道路。”李彦宏说。
终于,经过不懈努力,1991年,李彦宏收到了美国布法罗纽约州大学计算机系的录取通知书,那时正值圣诞节,23岁的李彦宏背着行囊,穿云破雾,踏上了人生的第二次征程。这也是为后来从事信息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出国不是一帆风顺。因为换专业,刚到美国学计算机,很多功课一开始都跟不上。有时和教授面谈时,由于较心急,谈一些自己不是很了解的领域,结果那些教授就觉得我不行。”
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一年有6个月飘着雪。在这里,他忍受过夜晚彻骨的冰冷。白天上课,晚上补习英语,编写程序,经常忙碌到凌晨两点。在这里,他经历过中国留学生初来乍到的所有困苦。“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当时挺苦的,但年轻就应该吃苦。”李彦宏评价这段经历。
“世间总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李彦宏骨子里有着勤奋、坚韧、执着的精神,这使得他的专业技能得到飞速进步。在学校呆了一年后,李彦宏顺利进入日本松下实习。“这三个多月的实习,对我后来职业道路的选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彦宏说。
“你在中国有电脑吗? ”1992年,正在美国读书,向学校申请计算机图形研究生项目的李彦宏,被面试他的一位教授这样问道。这个问题让李彦宏有些尴尬。因为教授的意思,不是他个人在中国有没有电脑,而全中国有电脑吗?
20多年后,登上电视节目的李彦宏聊起这个话题,说自己当时就想:“有 一天,终有一天我会向他们证明中国也有非常强大的计算机产业。"
三、在美国工作最得意时,毅然放弃丰厚待遇和期权,回国创立百度。
上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在美国还没开始普及,但李彥宏己经开始行动一一从专攻计算机转回来,他开始钻研信息检索技术,并从此认准了搜索, 并为之放弃攻读博士学位,而进入华尔街,从事金融信息检索技术。
2000年1月,李彦宏创建百度。2005年,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并成为首家进入纳斯达克成分股的中国公司。此后10年,网络格局发生了页大的变化,信息搜索资源下载,社群讨论等等无不象征着互联网正一步步走向成熟。
10多年后,过了 18岁“成人礼”的百度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但李彦宏始终告诉公司员工“百度离破产永远只有30天”,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警惕,保持战斗力,并发布了自己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