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一切生物,适者生存。”
人与动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但最大的区别在于,人除了生存的本能之外还有求真的一面。在现代信息社会,人工智能已经来临的时代,人工智能设备和机器已经开始最大程度上代替人类走向了工作岗位,作为人类,每个人都会面临着失去工作的压力,不得不考虑怎样才能不被人工智能替代。当然,也必须认识到人工能智解放人类身心的一面,人工智能可以让人类从以前传统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人类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更加专业的技术,以及更加深入的人生意义的思考之中。
其实在这种现实状态下,人类无论是求存还是求真,都面临着学什么和怎么学重大决择。当然,是先求存再求真,还是即求存又求真,还是先求真再求存,与当下每个人的认知维度相关,认知维度和认知的边界必然导致每个人的选择肯定不同,而且差距巨大。
2012年以前,听我国近代教育家陶知之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时,感觉离我自己还是非常的遥远,因为光是为了生存活着就已经要耗尽我全部的洪荒之力了,再去要求老师教真理、要求自己做真人太不现实。但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我在2012年从事的通信专业工作突然停了下来,身心感觉特别迷茫,现实上倒逼我不得不苦苦思索,走探索生命真相之路。
现在是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自媒体作品。其实每个知识类作品,只要是公开发行的,事实上这就是一个老师的角色;除了教授相关受众各类专业技术外,都还面临向受众输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客观问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对于老师有这样的描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老师不仅要教授弟子各种专业知识,还要“传道”--也就是传授正确的三观;当然也要解决弟子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正确的三观等各种疑惑,而且传道放在首位,尤为重要。
所以每个知识类作品无论是教人求存还是求真,只要三观正确,都是值得肯定和赞叹。但如果推出的文化作品三观不正,也必然以盲导盲,带领与这个作品有缘分的相关受众走向痛苦和烦恼之中。
那怎么才会有正确的三观呢?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每个人,在每一个当下,都在由过去的信念支撑着进行刹那刹那地选择,而这些信念中最重要的是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了后面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
无论承认不承认,人类探索发现真理实相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扩充自己的认知范围,提升自己的认知维度,从而在不停地学习过程中发现真理实相。那这就涉及到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一是学什么,二是怎么学。这其中学什么无疑非常重要,但怎么学更是保证能不能学好的前题。而怎么学的学习态度又是重中之重,说是所有前题的前题一点也不为过。
那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好就是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