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工神经网络的成就是惊人的:人工智能可以写出流畅、连贯且话题丰富的散文;在复杂交通状况下行驶的自动驾驶技术;机器人洗碗机、机器人扫地机能出色完成家务且不出错;还有2016年,AlphaZero打败了人类最佳围棋选手。
侯世达在过去的文章中一直主张,人脑种种了不起的特性(创造力、幽默感、乐感、意识、同理心等)都是头脑中发生的万亿次微型计算过程的涌现式结果。目前,他非常怀疑GPT-3(本质上GPT-3 是一个语言模型)这样的神经网络架构会有任何意识,尽管它不假思索就能炮制出一篇看上去言之有理的文章。
他和他的同事最近很喜欢编造各种搞笑问题来测试GPT-3,从而揭示隐藏在它光鲜表象下令人难以置信的空洞无意义。以下是一些摘录的对话:
侯世达及同事:第二次运送埃及穿越金门大桥是什么时候?
GPT-3:第二次运送埃及穿越金门大桥是在2017年10月13日。
侯世达及同事:煎蛋(太阳蛋)早餐吃什么?
GPT-3:煎蛋(太阳蛋)早餐通常吃吐司和水果。
侯世达及同事:如果一颗软糖掉在小提琴上,它会裂成几个部分?
GPT-3:如果有软糖掉在小提琴上,小提琴就会裂成四段。
他承认,GPT-3的回答不只无知,而且是无知地无知着——对于自己不知道在说什么这件事,它完全心中无数。GPT-3的背后没有思想;它只不过是被输入了多得难以想象的文本,然后据此给出回答。
视觉和听觉感知、世界上的物理行为、语言等在内的神经网络结构组合,可能最终形成真正灵活的概念,并识别出荒谬的输入。但这仍然不能等同于意识。因为意识的出现需要系统认识自己,即非常熟悉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偏好,自己的优势,自己的弱点等等。这需要人工智能像你我一样了解自己。这就是他在过去所称的“奇怪循环”,但现在距离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之,侯世达预计人工智能要达到完全”有意识”的程度,至少还需要几十年或者更久。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经济学人》,如侵权,请联系删文!
因笔者水平有限,如有理解不准确、翻译不到位之处,请见谅,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