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分享“太空感悟”时介绍,中国空间站正在接力建造中。因为美国航天局透露国际空间站计划在2031年退役,所以在其谢幕后,建造完毕的中国空间站将暂时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在轨空间站。
而一向想成为“太空强国”的印度,前不久也官宣了两个计划:2022年底发射载人飞船,2030年建成第一个空间站。
如果印度的这个目标实现,就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太空上将有两个在轨空间站。印度媒体还乐观表示,“随后几年,印度空间站将追赶上中国!”
想追赶上中国,印度的航天实力究竟如何呢?
![](http://imgq8.q578.com/ef/0630/22d8618ad3dd936a.jpg)
图:神十三航天员见面会
其实,印度的航天实力并不弱,印度是掌握了近地轨道卫星发射、一箭多星技术、环绕卫星、环绕火星技术的国家。在航天领域里中美俄属于第一梯队,印度基本处于第二梯队。
印度加入“航天俱乐部”的时间其实很早,航天史上也有不少“高光”时刻。
1963年印度建造了第一个火箭发射厂,同年发射了第一枚探空火箭;
1980年7月,印度用本国造运载火箭发射卫星;
截止2012年,印度陆续发射了近60颗各类卫星;
2013年11月,印度将首颗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成为全球第四个成功进行成功进行火星探测的国家;
2017年,印度创造了“一箭104星”的记录,将104颗卫星送入太空。
如此来看,印度的航天组织系统已建立。
![](http://imgq8.q578.com/ef/0630/ada06825970540f1.jpg)
图:资料图
不过,单从成功案例的视角来看,显然不够全面,印度这些年在航天领域也碰了不少壁。
近几年,印度的“王牌”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发射任务多次失败,终结了连续20多年成功的历史;月船-1号轨道飞行器在轨9个月后无法运行,随后失联;GSLV Mk-II火箭出现问题,EOS-03侦察卫星也发射失败;月船-2号在轨道飞行器进入轨道,但是撞到了月球表面,印度则对外宣称这是“硬着陆”。
除了航天任务失利,印度在航天发展这一领域还有两个顽疾:“拖延症”和“依赖症”。
印度在航天发展这一块总是有“拖延症”。2003年印度开始计划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并打算2015年进行首次载人飞船发射,不过由于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迟迟没有进展。2018年,印度总理莫迪宣布开启载人航天项目,原定2020年12月实施首次无人发射飞行任务,随后拖到了2021年,现在又拖到了2023年前后。
2019年,印度空间与研究组织就发布了建设太空站的计划,准备在2023年建成自己的空间站,但是拖来拖去改成了2030年。到了2030年究竟会是什么进度,现在也是未知数。
![](http://imgq8.q578.com/ef/0630/3bc7b4347e173dfe.jpg)
图:莫迪宣布成立印度太空协会
印度的“依赖症”则是体现在外援方面。印度的航天发动机、激光陀螺、航天器的设计等方面都需要国外援助,很多技术也是依赖美国。反观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是靠着一批爱国科学家的不懈奋斗,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道路,所以说中国是在国外技术封锁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航天技术,是自己独立去研发攻克的,我们的技术都握在自己手里。
![](http://imgq8.q578.com/ef/0630/fe284fec55461790.jpg)
图:中国神舟十四号发射现场
印度得先把这两个“旧疾”治好了,再来提追赶中国的事情。毕竟航天发展不是龟兔赛跑,在印度从后面跑来的时候,中国也在稳步前进,不会停下来等你。
中国航天事业一路稳扎稳打。1970年,中国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又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等。短短10年间,以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八号等为代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成功首飞,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次数突破400次。
“嫦娥”系列上九天揽月,中国的探月工程“绕、落、回”三部曲圆满收官。而天问一号迈出我国星际探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祝融号也已在火星表面工作超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