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海上漂浮城市
海上漂浮城市的概念诞生于20世纪中叶,现在马尔代夫正接近将其变成现实。这些浮海都市的主要优势在于令数以千计的家庭得以安居,而无惧海平面上升。虽然设计理念是在适应海洋生态系统的同时,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但科学家认为,城市基底部分或将助推入侵物种的蔓延。
12.绿色能源污染
朝绿色能源过渡是缓解全球变暖的唯一方法。但随电动汽车使用量上升而来的是电池需求的增长。问题是,电动汽车电池往往不作为有害垃圾回收,尽管在其生命周期内存在释放某些有毒元素的风险。
13.深海物种监测
科学家对时而探出水面的海洋生物的行为了如指掌,不过对那些栖息深海且从不露出水面的生物则是几无所知。但这种情况即将改变。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发出一种“海洋GPS”系统(名为“水下反向散射定位”),它可以追踪这些捉摸不定的深海动物,精度可达到厘米级。然而,在这项新技术背后,还存在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对动物行为有何影响。
14.将潜入海中的“软体”机器人
软体机器人——得此名是因为受生物启发使用柔性材料制成——或将能够比现在的刚性机器人更深入海中。这些器械将有助于深海样本采集,但也可能将污染物和废弃物留在这些未被探索的环境中。此外,这些软体机器人也可能被捕食者误以为是猎物而吞食。
15.新型生物降解材料的影响
尽管所使用的新型生物降解材料似乎是遍布世界的塑料污染的对策,但正如科学家所强调,这些聚合物很多未经适当的毒性和生命周期评估就投入使用。尚不清楚将生物降解材料用于服装等各种产品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何种长期和大规模的影响。目前已被证实的情况是,相较塑料微纤维,一些天然微纤维在被鱼类摄入后会产生更强的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