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还出现
“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之说
并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者
发表在2020年《自然·通讯》上的
一篇论文作佐证

图为某自媒体在微博上发布的相关话题,右下图为引用的论文图/新浪微博
那么,此说法依据能否成立?
气候预测难在何处?
我们专访了该论文作者及相关专家
就此进行解析
01 话题源起
“最凉爽一年”之说出自研究论文?
今夏,我国经历了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高温过程,并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等特点。

图为2022年夏季全国极端高温(左)及极端连续高温日数事件(右)分布 图/国家气候中心
纵观全球,不只我国,全球多地今夏都开启“高温炙烤模式”,欧洲遭遇近500年最严重干旱,英国发布有史以来第一个极端高温红色预警,南欧、北美多地遭遇毁灭性野火事件,北极海冰加速消融……

当地时间2022年8月9日,德国宾根,运输船从河床部分干涸的莱茵河上驶过。
前不久,社交平台上“今年或许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的话题受到广泛关注,引发网友对未来高温天气的担忧。有些自媒体为让这一观点看起来更科学,引用了2020年6月发表在《自然·通讯》的学术论文《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未来预估的涌现约束》。然而,仔细研读这篇论文,并不能从中得到以上结论。
论文提到,影响东亚夏季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包括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此前关于副高长期变化的预估研究发现模式间差异很大。为此,研究团队试图采用国际上被称为“涌现约束”的方法减少模式预估的不确定性,发现模式在某些关键区域的海表温度偏差会影响未来气候预估结果。
为了清楚展示温室气体的影响,研究团队在极高排放情景RCP8.5下,用观测到的海表温度对模式偏差进行订正。与原始模式相比,订正后的结果显示,到2100年影响我国夏季气候的副高会增强,同时使多模式预估结果不确定性减少了45%。而副高的增强,会导致未来东亚季风降水和热浪事件增多,登陆的台风减少。
学术论文截图。
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晓龙回应:“这篇论文不涉及未来10年的温度预测问题,更没有提出,也不支持‘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这一结论。所以,社交平台上的说法是对论文原意的曲解。”
02 气候预测难在何处
存在两大不确定性
在我国,气象部门对未来天气、气候的预报预测是根据时效长短划分的,可分为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和气候预估。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韩振宇表示,根据《新型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方案(2022—2025年)》,天气预报业务覆盖未来几小时到14天内的预报;气候预测业务覆盖未来15天以上的预报;气候预估则特指对未来几十年到几百年气候系统对外强迫响应的估计。
一直从事年代际气候预测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波指出,气候预测和气候预估,虽仅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完全不同,研究方法也不同。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结构较为完整、功能较为完善的气候预测业务体系,主要包括未来30天内的延伸期预报、未来几个月到几年的月-季-年短期气候预测、未来10年到30年的年代际气候预测以及未来几十年到近百年的气候预估。其中,月-季-年短期气候预测和年代际气候预测都属于气候预测范畴。

韩振宇表示,年代际气候预测和气候预估因预报时效较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在未来不同时段的决定因素是不同的,因此研究方法也不同。一般情况下,年代际气候预测和气候预估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三方面:模式响应的不确定性、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的不确定性和排放情景的不确定性。
为便于解释,韩振宇将未来一段时间细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他表示,在未来的近期气候预测中,模式响应的不确定性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不确定性是主导因素。其中,内部变率不确定性占比更大,部分原因是无法准确预测气候系统的年代际位相变化,这也就是年代际气候预测要解决的难题。而对于未来的中期和远期,排放情景的不确定性占主导地位,所以气候预估主要考虑的是不同排放情景下对气候系统外强迫的影响,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就被当做“噪音”,通过多模式集合被剔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