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用海量货源吸引消费者下单,洋码头在买手审核上疯狂放水,把买手这个身份给彻底玩坏了。
一般电商平台开店至少要有经营许可,洋码头的买手只要提供境外居住证明,并且信用良好就可以开店,卖货也根本不用囤货,到商场拍照片就行。
这些没经验、没约束的买手,做起生意来缺乏服务意识,洋码头就想尽办法帮他们蒙混过关,教他们刷粉、做信用、跟买家打太极。
比如一位买手就熟练指导维权顾客,拆开商品二维码上覆盖的标签,扫码鉴真。但拆了标签就算拆封,平台不给退货。愤怒的买家将截图发到网上,紧接着就收到了买后的脏话问候。
面对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洋码头再次祭出“甩锅大法”,把有关假货的报道说成了非法买手被平台严惩后的“寻衅滋事”。
但无论怎么洗,洋码头注定是白不了。
它的资金链断裂虽然发生在去年5月,但亏损是从2017年就开始了,一年就亏了2个亿,两年后连市场份额也从巅峰时期的26.3%跌至1.5%。
打击假货是电商平台的本分,但在利益面前,洋码头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一条维权的短视频中,商户向洋码头提出质疑:你们平台就是会卖假货?
工作人员的回答是:“管不住。”
洋码头最大的bug就是鉴定中心。有抖音用户发现,它所谓的鉴定中心居然是一处装修简陋的民宅。
直到今年5月,它终于完成了海外非法商家的清退,但被伤害的优质商家也早已失去了对它的信心。
面对商户维权,工作人员的回复非常直接:“有人都要跳楼了,没有钱只有白条,建议你们走法律程序。”
赚不到钱还倒搭钱,洋码头上合法经营的商家越来越少。
在声明函中,洋码头解释员工撤出大楼只是为了节约成本,但从供应商角度来看,这时居家办公更像是在逃避维权。
坐拥10亿,
洋码头为何连房租都交不起?
身为互联网电商,洋码头也免不了烧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