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伏一万毫安的共享充电宝,0.05度电一小时却好意思收4块钱,难道是爱迪生那会儿传下来的百年老‘电’吗?”一段关于共享充电宝涨价的“脱口秀”,近日风靡网络,引发广泛共鸣。
以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为代表的共享经济蓬勃发展,便利了居民生活,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然而,当曾经物美价廉的共享服务让不少消费者直呼“用不起”,共享消费是否“变味”了?共享经济如何与消费者“共赢”,实现可持续发展?
“共享价”4年涨4倍
上个月,苏州市民盛超到位于吴中万达广场的米村拌饭用餐,在店内借了一个共享充电宝,等吃完归还时,显示用时1小时16分钟,收费8元。根据计价规则,哪怕只超时1分钟,也要按2小时收费。
“现在的共享充电宝根本不敢借”“逛街随手一充,就要二三十块钱”“你充它的电,它吸你的血”……连日来,不少人在社交媒体吐槽被共享充电宝“刺痛”的经历,#共享充电宝涨至4元每小时#的词条还一度冲上了微博热搜。
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共享充电宝点位已由2017年的30万个增长至380万个。起初厂家为了快速占领市场,共享充电宝一度可以免费使用。短短几年时间,共享充电宝在各大城市的餐厅、商业综合体、地铁站等公共区域迅速铺开,成为城市基础设施“标配”。
耐人寻味的是,随着点位不断增加,共享充电宝价格反而一路水涨船高。2018年,各主流品牌共享充电宝每小时租金大多在1元左右,2020年下半年起,收费标准普遍提高到3元。近日,记者多点调查发现,在南京新街口中央商场、夫子庙水平方、建邺万达广场等中心城区商业区,各品牌共享充电宝使用价格普遍涨至4元/小时。此外,共享充电宝还开启了分场景定价模式,在高铁站等交通枢纽区域以及部分人流量大的景区、酒吧,租金高达6-10元/小时。
“涨价风”也蔓延到了共享单车领域。在招商银行南京分行南湖路支行工作的赵欣有切身感受,“2016年刚工作时,骑一次共享单车不到1块钱,不限次骑行月卡不到10块。现在月卡已经涨到30多元。”今年1月和8月,哈啰和美团单车先后发布公告,在无优惠折扣的情况下,骑行套餐7天卡均从10元涨到15元,30天卡从25元涨到35元,90天卡从60元涨到90元,涨幅在40%至50%不等。
共享经济齐涨价已引来监管目光。去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价监竞争局会同反垄断局、网监司召开行政指导会,要求哈啰、青桔、美团、怪兽、小电、来电、街电、搜电等8个共享经济品牌经营企业限期整改,明确定价规则,严格执行明码标价,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和竞争行为,参加整改的6个共享充电宝品牌共有机柜426万台,占市场份额约80%。
共享经济为何越来越贵?
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市场占有率越高,综合成本越低。共享经济为何反其道而行之?哈啰单车和美团单车在公告中均提到硬件和运维成本的增加是重要原因。
“过去一年自行车原材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以核心零部件材料铝锭为例,它的成本占单车成本超20%,过去一年吨价从1.3万涨到了2.3万,涨幅超80%。”头豹(上海)研究院消费行业首席分析师李金灿介绍。根据中国自行车协会发布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自行车上游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超10%。
共享单车损耗率高,尽管原材料上涨,企业也不得不按比例对市面上的旧车、破损车辆进行更新置换。南京市城管部门介绍,当前南京市场有美团单车9.5万辆、青桔单车15万辆、哈啰单车6万辆,平均使用周期为三年。去年,占南京市场主要份额的三大共享单车企业更换了约12万辆单车。
仓储、物流、投放、维修等也构成了共享单车企业的刚性成本支出,尤其是数量庞大、散布在城市各处的单车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成本调度。9月18日中午,记者在南京市建邺区元通地铁站口见到青桔单车外包调度员陈师傅时,他正从电动三轮车上搬下一辆辆单车,摆放到指定停车点。“我主要负责元通站附近的运维,调度一辆普通单车收入一块五;调度30天以上没使用过的车收入在三块左右;不在规定区域的,如有人骑车后停到隐蔽角落不容易被找到,调度一辆能收入5块。”他介绍,自己平均每天调度200辆左右,收入6000元到1万多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