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上涨同样存在于共享充电宝领域,而上涨最多的则是高流量商家提高“入场费”和分成比例。业内人士介绍,在一些客流量较大的酒吧,“入场费”每年已高达20万元。在记者探访的南京市鼓楼区北圩路西安特色面馆,老板陈伟说,店里的美团充电宝每小时充电收费4元,他能分成1.5元,占比近4成,“充电是刚需,生意还不错。但我们是路边小店,和平台的议价能力不强,人流量多的商家,拿到的分成更多。”
记者了解到,共享充电宝作为一种储能设备,在较高使用频率下会出现充电效率衰减严重、故障率上升等问题,在人流量大、充电设施较少的场所,共享充电宝的更新折旧速度也十分惊人。
在共享平台面前,个体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大型共享经济平台对交易方式、定价模式、交易频率、结算工具、责任分配等都具有较高的支配力,消费者缺乏议价能力”,《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认为,这是导致共享平台“频繁调价”等现象的重要原因。
服务要和价格一起涨
作为共享单车“资深用户”,赵欣曾多次遇到,连扫几辆单车,都因“车辆故障”无法开锁。车把手歪、刹车不灵、车座无法调节、车辆不干净等问题也普遍存在。
“单从涨价幅度来看,还不至于到‘骑不起’的程度,从地铁站到单位的‘最后一公里’也没有其他更好的交通工具。”赵欣说,共享单车该骑还是要骑。但停车点少、车辆故障等用车难题,涨价的同时企业也应该改善一下。
在黑猫投诉上,搜索关键词充电宝,相关投诉多达8万多条。被吐槽最多的是充电速度太慢。往往“一个多小时,手机电量只充了不到20%”。小红书网友“手眼通天的清枫”说,“每次用充电宝的时候就怕没地方还,或者能还的地方都已经塞满了。如果技术可以,应该像图书馆的延迟还书一样,在某个时间内归还。而不是像坐出租车,只要不下车,表就跳个不停。”
针对共享充电宝的问题,今年以来,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对多个品牌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95%的共享充电宝投放点都没有列明收费标准。上海市消保委在消费体察中发现,12个品牌中只有“电饱饱”的机柜在归还时会通过语音提醒归还成功,归还后未停止计费、租借容易归还难、价格标识不显著、收费不合理等问题普遍存在。
“消费者最大的不满,在于产品价格攀升之后,没有感受到服务质量的提升。”某券商互联网行业研究员李威分析,2015年中国共享经济领域直接融资为620亿元,2020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1185亿元。平台前期多采用补贴等让利策略,吸引消费者低价甚至免费使用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眼下“烧钱”大战基本结束,如果不能同步提升服务,习惯了共享经济低价的消费者或将“用脚投票”。
艾媒咨询集团相关人士认为,共享产品的涨价现象属于市场调节价格。但珍视用户资源,注重用户体验,提升服务水平,才是共享消费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共享经济应拓宽“赛道”
令人意外的是,共享消费一涨再涨,但行业头部企业至今仍未摆脱亏损局面。记者查询发现,青桔共享单车2021年仍处于亏损状态,怪兽充电9月8日发布的今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营收6.905亿元,净亏损1.845亿元。
艾瑞咨询报告指出,租赁业务约占到共享充电宝整体交易规模的97.2%。如怪兽充电去年租赁收入营收贡献高达96.37%。共享单车企业营收也主要依赖骑行费用和广告投放,难以达到收支平衡。
“共享经济普遍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导致成本压力无法分担,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极。”李威认为,共享经济本身是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的产物,相对早期的低价竞争,涨价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正在回归理性。而要想实现突破,必须重构盈利逻辑,开拓新的增长路径,才能将已积累的规模效应转化为成本竞争力。
相关企业已在探索多元化布局。记者了解到,哈啰已在2020年10月上线网约车服务“哈啰打车”,截至今年4月,哈啰打车已覆盖全国超200座城市。哈啰旗下两轮换电品牌“小哈换电”在过去两年完成多轮融资,业务已在全国超300座城市落地。今年7月底,竹芒科技则开启“1+N”发展策略,除了共享充电宝,还在线下布局共享储物柜、共享售货机、共享娱乐设备等。
“当下共享经济大都是生活服务型,生产服务领域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南京安博克斯创始人宋旭认为,共享经济不仅是共享某一件商品,还可以共享某一种“能力”,在企业服务市场端同样大有可为。安博克斯今年上线的“培根·竢实财税便利店”小程序,能在线为企业提供财税等共享服务。无锡大明工业科技集团在国内创新打造的共享服务平台,可为30多个行业的制造业企业提供从材料推荐到“裁剪、研磨、切割、成型、焊接、热处理、机加工、喷涂、总装”九大加工工艺的加工组合方案,已服务客户超7万家,活跃客户3万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