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汽协数据,今年前八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86万辆,同比增长1.1倍,市场占有率22.9%;单看8月,新能源车销量66.6万辆,环比增长12.4%,市场占有率达到28%。
不过,虽然新能源车渗透率快速上升,但对于绝大多数新能源车企来说,依旧是赔钱赚吆喝的买卖,甚至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以“蔚小理”为例。
今年二季度,蔚来汽车(9866.HK)交付2.5万辆,净亏损27.57亿元,同比扩大369.6%;小鹏汽车(9868.HK)交付3.44万辆,净亏损27.01亿元,同比扩大126.1%;理想汽车(2015.HK)共交付2.87万辆,净亏损6.41亿元,同比扩大172.2%。
显然,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销量越高亏损越高。以蔚来为例,每卖一辆车亏十万!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说,特斯拉曾经连续亏损15年,并且2017年亏损一度接近20亿美元,按销量计算差不多每卖一辆亏损近2万美元。但是,特斯拉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把过去15年的累计亏损全部挣了回来。
因此,在他们看来,一旦新能源车企扭亏为盈,公司便能够大把大把的盈利!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这样解释亏损:
“车企财报显示的亏损与企业长期投资、战略布局息息相关。研发、投建新厂和新项目以及长期使用的各种配套服务等资金投入,都有可能在一定时期之内在财务数据上显示为亏损。”
乍一看,这样的说法的确没问题,因为涉及到大量的固定资产折旧和研发投入。但我们想说的是,亏损并非理所当然,尤其是不断扩大的亏损,需要引起格外重视。
原因在于,市场环境和竞争格局不同!
过去10年,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并且率先打响了品牌知名度,使得其只要不断降低成本,随着规模效应的增加就能够转化为市场利润。但是,如今的情况不同,随着市场渗透率即将超过30%,新能源车企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大,尤其是随着越来越多高科技公司的入局,包括固定资产、研发投入在内的计提损失周期被大幅缩短。
一句话,车企持续亏损不再成为盈利的必要条件!
特别强调一点,特斯拉在美国的市场份额超过7成,包括通用、福特在内的一众车企都不禁打,但是,中国市场的竞争格局完全不同。即便是比亚迪(002594.SZ),国内市场份额也不到30%,并且新的挑战势力层出不穷。
对于“蔚小理”来说,研发投入并不能成为亏损理由,因为这种高研发投入可能长期存在下去。另外,由于竞争日趋激烈,公司整车毛利率很难大幅回升,谈垄断更是天方夜谭。
而且,这种竞争恶化可能会加速到来。
9月14日,有媒体报道,特斯拉暂停了在德国制造电池的计划,并考虑将电池制造回归美国。
什么原因?
8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降低通胀法案》,其中提到对新购买的电动汽车提供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但前提是最终组装在北美完成,且至少40%的电池金属需要在北美开采。也就是说,根据该法案提供的税收抵免,大概可以抵消三分之一的成本!
在成本抵消三分之一后,会发生了什么?
特斯拉极有可能挑起一场更大的价格战,继续做价格屠夫!一方面,在成本上直接掀翻油车;另一方面,让所有新能源车同行感到巨大压力。
那么问题来了,国内车企该怎么应对?
唯有正面硬刚!
靠什么?一靠爆量即规模效应,二靠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三靠技术创新保持产品领先。言外之意,就是保持专注。专注在新能源车业务上,专注在爆款车型的打造上,专注在智能化的创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