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科技集团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台湾的跨国企业集团,也是全球第四大信息科技公司,于1974年由郭台铭及其友人合资创办。目前,鸿海科技集团最主要的生产地在中国内地,并以富士康作为商标名称。集团专注于电子产品的代工服务(电子专业制造服务,EMS),研发生产精密电气组件、机壳、准系统、系统组装、光通信组件、液晶显示件等3C产品上、下游产品及服务。旗下多家企业在中国台湾证券交易所、中国香港交易所、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包括作为集团核心的鸿海精密,在全球多个国家(地区)都设有厂房和分公司,员工总数有上百万人。
近年来,全球经济、以及产业链供应链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在这个充满变动与不确定的环境下,企业会如何去重新思考自身在产业供应链甚至产业生态中的定位;以及在这纷乱的环境下,企业如何才能做到可持续成长。日前,鸿海科技集团董事长刘扬伟接受媒体专访。他分享了过去鸿海在进行全球化布局时的考量,当前鸿海正在规划的产业转型升级方向,以及面向未来而预见到的市场机会。
1,问:鸿海对于全球化布局的思维和方向是什么?
答:从历史来看,鸿海在1985年成立美国办事处,创立富士康品牌开始,就开始了全球化的历程,至今已经走了30多年。自1988年进入中国大陆,开始在大中华区的布局;1998年在苏格兰建立欧洲第一个分公司;2000年之后,从欧洲的捷克开始,陆续在匈牙利、斯洛伐克一路建立生产据点;同一时间,在美洲从美国中西部开始,一路往南,在墨西哥、巴西逐步布局;在亚洲则在印度、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等地区建立生产据点。在这段时期,鸿海布局的主要方向是配合客户/市场的需求,以降低Time To Cost(TTC)和Time To Market(TTM)的门槛为原则,目标是及时地将产品交付到客户的手上,提供从零组件、模组、组装生产、运输交付,一站式的供应链服务,甚至协助客户判断未来可能的需求。
在全球化布局的同时,集团建立起总部与区域子公司之间、区域内各个厂区间的交流,形成一个紧密的沟通网络,通过即时的信息共享,提前预警生产制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鸿海一直秉持着创办人郭台铭的思维理念——“本土化、本地化、年轻化、潜力化”。“本土化”就是招募当地的管理人才,培养厂区所在地的本土人才;“本地化”则是希望员工出差海外,在思考模式、饮食习惯上要入乡随俗,深入了解当地的思维;“年轻化”则强调选用人才,会优先启用年纪和心态年轻的员工;“潜力化”是指集团会有系统地挖掘和培养具备发展潜力的主管。也正因如此,鸿海在海外厂区的经营团队,能够随着运营规模不断增长而同步扩大,相较于其他同行更加稳定。目前鸿海在墨西哥、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马来西亚等地,许多海外厂区都是本土人才做最高主管。
2,问:鸿海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在越南设厂,当时所有厂商仍在观望,如今大家蜂拥而至,当时选择越南的主因与后续的规划是什么?
答:目前大家蜂拥到越南投资的原因,跟鸿海当初在越南投资的原因有显著不同,现在大家更着重于国际产业链的重构。但鸿海早期进入越南,主要的原因在于分散生产基地,同时获得并掌握更多的劳动生产力。尤其中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在2005年已进入刘易斯转折点(注:刘易斯拐点指的是劳动力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当时集团内部已经预见到,劳动力会由充沛转向供给有限。所以创办人郭台铭在2006年到越南考察,确认越南北部的劳动力、土地资源、邻近中国的物流运输等优势,并于2007年正式在越南投资设厂。
这十多年来,鸿海在越南的投资持续扩大,期望能够与鸿海在中国大陆的厂区产生互利共补效应,达到最佳的生产经营组合。目前,越南已经是鸿海科技集团在全球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生产制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