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q8.q578.com/ef/0920/666ce86db39d53c0.jpg)
3,问:现阶段鸿海在中国与非中国的生产比重要到什么程度才符合鸿海多元布局的蓝图?或者在不同的产业上会有不同的调整与配合?鸿海的考量是什么?
答:现阶段鸿海在中国与非中国的生产比重是75:25(中国厂区的生产占四分之三,非中国厂区的生产占四分之一);但是鸿海不会特意地对区域生产比重做预设目标,因为这个比重会随着全球各地的经营环境、客户的需求而变化。鸿海科技集团能做到的事,就是随时配合客户的需求而不断做出调整。
由于鸿海的生产据点遍布全球各地,与同行相比,鸿海在生产区域的配置上拥有更大的弹性。例如鸿海集团旗下几个重要的运营据点,彼此可以在研发和产能上相互支持(配合),未来不论在新产品开发,或是量产规划,集团会考虑分散风险,准备好各种异地备援方案。像是在2020年初的时候,因为疫情,鸿海在中国的生产比重只有70%。然而随着疫情的变化,中国相对稳定的生产环境下,鸿海在中国的生产比重也很快提高到75%。这个变化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主要就是因为鸿海在供应链的调配调度,各方面都能做到快速配合。
4,问:鸿海除了目前已经拥有的全球厂区之外,未来会有哪些新的设厂地点与规划,考量的重点是什么?
答:除了中国之外,鸿海会持续在东南亚、南亚、北美加码投资,扩大云端网络、电脑终端及消费智能等产品的布局,这样的趋势不会改变。至于在电动车和半导体等新兴产业的布局上,鸿海目前正在中国台湾、泰国、美国、中东等地推动合作,也仍持续在东南亚、南亚等地找寻新的机会。未来,鸿海全球各地会出现区域性的生产据点,这些据点不会只是单纯的组装厂,还将包括上、下游的产业链,服务范围也不仅限于生产当地,还会包括周边国家/地区。
鸿海未来要做的,除了推动短链之外,加速多元化布局会是另一个趋势。而多元化不只是在全球布局上,在产业上也一样。鸿海在现有ICT产业外,目前也在持续切入“3 3”新兴产业以及未来科技,目的是创造更加多元的市场客户和营收来源。而由于电动车产业的生态更需要在地化、需要有政策支持、也需要当地伙伴的合作,所以鸿海近年开始推动Build-Operate-Localize(BOL)的运营模式,希望通过价值链的分工,达到三赢的目标。
5,问:现在电子制造业迁离中国,看似以东南亚为首选,但是也有人质疑东南亚的人力资源、政府支持力度与效率,鸿海如何评价目前东南亚的投资环境?
答:其实许多东南亚国家在过去20~30年间,整体的大环境都不是很稳定;但这几年稳定了下来,下一步就是要把经济搞起来。也因此,东南亚国家的招商力度比过去数十年增强许多,特别是印印泰地区(印度、印尼、泰国)。这些地方的特色是,人口很多、市场很大,但他们缺的就是世界一流品质的产业链供应链。
鸿海在全球各地的布局,从来就不是等到当地全部基础设施或供应链完善的时候才进行,而是鸿海自己要有能力建立起这样的制造与供应链体系。这就是鸿海跑赢同行的优势,也是鸿海可以快速复制的能力。所以,鸿海也才能一直维持行业领先地位。毕竟,供应链并不是划个特区、划一块地就好,而是要把经商的条件完善起来。当然,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政府效率。政府效率是影响厂商进入的关键。以印度为例,当地产业环境改善,政府努力提升效率,鸿海认为印度未来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印度发展积极向上,未来有机会变得越来越好。同时,中国台湾厂商在电子供应链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功经验,是很多东南亚公司希望能借鉴的,因此鸿海才会运用BOL模式,与在地的合作伙伴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