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Bitcoin)的底层逻辑
首先从一个基本的认知开始——什么是钱,不管是现金还是存款等等,本质上都是银行发行的一种“负债”,也就是说这些数字也好,印有数额的纸币,账户里的数字都只是一种央行发给社会实体的欠条。这个欠条可以拿来交易,换取人类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等等,这些所谓的账户余额,手中现金等等其实可以抽象理解为一种“记账账本——花了多少,剩下多少,入账多少等等”。但是这些欠条是会出现价值波动——比如贬值,宏观社会中的通货膨胀——多方面造成的,就是一种贬值的表现——你手里的定额的钱经过一段时间不值那么多价值了。
就像是美国经常搞的“量化宽松”——通过开动机器大量的印钱,然后向社会注入——这样大量的增发货币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一种政府或者央行的“可以贬值——贬低持债人手中债券价值的行为”——市场上商品要么就那么多(量保持总体固定),要么就是跟不上印钱的速度去生产等价值的商品。
也就是说在比特币(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出现之前,人们手中的“欠条”的价值就可以被政府或者央行的量化宽松或者紧缩来改变的。但是一旦有了比特币——就没有任何人可以更改每个人的账本从而影响人们手中持有的“欠条”的价值(资产保值)。
比特币(Bitcoin)是一种总量恒定2100万的数字货币,具有去中心化、全球化、匿名性等特性。操作起来低成本,无限制,可以用来国际贸易中的支付等领域。首先从定义上说,比特币就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账本”——央行的则是一种“中心化账本”运行模式——所有的交易数据都储存在央行的数据库。但是现在比特币的出现就是“每人都有一个自己的账本,可以记录自己参与其中的交易,而且如果对某些交易存在异议,投票表决就行了——超过一半(达到51%就可以)的认同就可以理解为是权威,被认可的交易”。
上面说到“分布式账本”—也就是人手一个,记录自己参与到的交易,这样所有人的交易都可以记录在册,公开对所有参与交易的人(那么篡改的风险就会降低)。但是全世界的交易量非常大,每发生一次交易(即使是70亿人中有10%是同时发生交易)大家都来核对账本,这本身就要求很大的算力。
什么是显卡挖矿?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用显卡去破解一些“预设的解——但是必须通过非常复杂的对方程式的计算”,而高的工作量对应高收益。挖矿到底是什么?这里的挖的矿指的是“挖的加密货币,比如比特币”。
而挖矿通俗意义上就是通过高性能计算机的运算去得到相对应的解,得到了相对应的解就可以获得比特币(奖励)。但是找到这个对应解的过程是没有固定的算法——只能够靠计算机随机的哈希函数的高频运算。再加一个知识点,大多数加密货币中,得到解的过程实际是在让计算机做哈希函数运算。而显卡是非常擅长做哈希运算的,于是就出现了显卡挖矿——利用显卡去做哈希运算,然后以求得尽快得到对应的解,然后得到一定的比特币(这就是所谓的显卡挖矿的通俗释义)。
而显卡计算哈希函数的速度被称为哈希率——一台矿机每秒钟能进行多少次哈希计算,就可以理解为具有多大的算力。单位一般是MH/s也就是million hash/second。 而全网算力就可以理解为网络中所有参与挖矿的矿机算力总和。比如比特币的全网算力就是所有参与挖矿的比特币矿机算力的总和。比如,网络中现在有1亿台比特币的挖矿机器,每台算力是10t,那么全网算力就是10亿t,换算一下单位就是100E算力即100Ehash/s,表示每秒可完成100E次hash (哈希值)计算。
所以,挖矿就是矿工通过计算机(显卡运算哈希函数)得到解,并获得比特币的过程,参与其中的人就是矿工,而计算机就可以理解为矿机。而由于不同的加密货币的全网算力都是一个天文数字——有极高的哈希值,单靠个人(单个矿工)去利用手头的显卡去得到对应的解是很难的,于是一些人就想要加入矿池——一群人的集合,也就是把不同的矿工的算力加到一起去获得对应的解,而得到的比特币会按照集体中个人的算力占比来分配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