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公司投射的高期待,一面是背负期待却滞涨的业绩,裹在中间的腾讯云不得不寻求破局之法。今年7月12日,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宣布成立政企业务线,由公司副总裁李强出任政企业务线总裁,将精力着重放在政务、工业、能源等非互联网领域。
此外,近日坊间亦传出原阿里云国际非洲中东总经理胡丹加入腾讯云,担任副总裁一职的消息,这被外界广泛解读为腾讯云正在为出海做准备。
两番调整,本质上指向同一目标,即寻求增量。只是,在云计算厂商高度内卷的当下,对腾讯云而言,开辟一条新的增长曲线或将难言轻松。
互联网的to G现实
不断挺进政务市场的腾讯云,看似将收获众多机会,但实际上,to G业务并没有太多精彩的故事可以讲。
原因有二,一方面,基于背景差异,当下的政务市场并不属于腾讯云这派互联网玩家;另一方面,政务市场需要的只是“赋能”,而非“掌控”,腾讯云倘若盲目切入,很有可能费力不讨好。

云计算赛道中,to B市场与to G市场分属两类不同的逻辑,前者更注重经济效益以及云服务商背后的生态,后者则更注重安全性与稳定性,格外看重云服务商的背景资历——成都核酸检测系统宁肯使用拉胯的东软的方案,也不愿意使用互联网巨头产品。
尽管腾讯云乃国内云计算产业的头部,可在政务市场,其资历却并不算硬。相比之下,拥有国资背景的三大运营商云、浪潮云等玩家则显得顺风顺水。
一个简单的例子,2017年,腾讯云布局政务云初期,曾以0.01元中标厦门政务外网专有云平台项目。彼时,参与竞标的企业报价集中在200-300万区间,而腾讯云此举,显然旨在通过超低价强行切入自身资源匮乏的政务市场。
远低于行业的报价能够在短期内提升客户数量,却不具备长期延续性,终究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毕竟彼时腾讯云并无盈利任务,打法野蛮亦无可厚非。只可惜,亏本砸市场的腾讯云,并没有砸出应有的“惯性”。时至今日,政务市场仍旧是腾讯云的痛点。
据中国经营网报道,过去一年全国公示的超1亿元的政企数字化大单中,移动云、联通云、天翼云三家收获了200余个订单,其中中国电信104个、中国移动68个、中国联通34个,而腾讯云与阿里云均只拿到9个,差距相当明显。
反映到数据层面,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联通云同比增长143.2%,移动云同比增长103.6%,天翼云同比增长100.8%。可见,备受to G市场认可的运营商云,增速显然已经跑赢了互联网玩家。
反观腾讯云,随着盈亏平衡压力的陡增,其已很难再靠低价路线取胜——不仅to G业务陷入尴尬,亦为后来者华为云做了嫁衣。
尽管华为云并没有运营商云那般资历,但其在政务市场并非新人,终端、通信方面的既往合作亦使其积累有一定的政企资源。因此,在腾讯云基本面遭创的背景下,华为云已然依托政务市场的增量逐渐实现了对前者的追赶乃至反超。
Canalys数据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国内云计算市场中,前四位玩家分别为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其分别占据了34%、19%、17%、9%的市场份额。不难看出,高速增长的华为云,已将腾讯云这个万年老二又往下拉了一个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