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据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消息,截至目前,天问一号任务获取原始科学探测数据超过1480GB,我国科学家团队依托获取的一手科学数据取得一批原创性科学成果。
“祝融号”着陆区曾存在水活动
多项研究成果表明,祝融号火星车着陆区存在水活动痕迹。
祝融号火星车的着陆区,位于火星乌托邦平原的南部。经过一年多的巡视探测,祝融号火星车获取了大量科学探测信息。其中导航与地形相机的图像数据显示,在着陆区存在富含水矿物的板状岩石,而这些岩石与水活动紧密相关。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 刘洋:(岩石)它颜色比较亮,通过光谱数据,我们看到它的成分是富含一些含水矿物的盐类,比如说硫酸盐,我们叫胶结物。它在土壤颗粒之间起到胶结的作用,经过一个压实的作用,就形成了板状的岩石。

通过对岩石的进一步研究,科研团队推测出了水活动的大概时间范围,也就是火星亚马逊纪的晚期。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 刘洋:既然有水,我们就认为火星的近10亿年来可能还有一些适宜生命起源或是存在这样的气候条件。这些气候条件很可能是在地下的一个更相对温和的空间当中。

截至目前,天问一号环绕器已在轨运行780多天,火星车累计行驶1921米,完成既定科学探测任务。后续,科学研究团队还将通过对我国自主获取的一手科学数据的研究,获得更多的科学成果。
形成着陆区基础地图 为后续探测提供支撑
我国火星探测任务中所取得的另一项成果,就是形成了着陆区的基础地图。地图中涵盖了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等信息,这将为后续着陆区的精细探测,以及科学探测规划提供很好的数据支撑。
着陆区基础地图的数据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由环绕器所携带的高分辨率相机获取的图像制作而成。

天问一号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刘建军:它大概是0.7米左右的空间分辨率,它的地形能达到米级空间分辨率。国外在我们着陆区是没有(数据)的,所以实际上也体现了我们自主创新的结果。

第二部分数据则来自祝融号火星车,通过对着陆区的地表进行详细探测和成像,进一步丰富基础地图数据。为后续开展精细探测,以及科学规划提供更加精细有效的信息。

天问一号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 刘建军:通过这些13台载荷组合,包括它的形貌、浅层结构、磁场,还有包括它的气象特征,形成一套完整的全球综合性探测和局部详细探测,再加上着陆区的重点探测,对于我们后续的科学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高质量数据解析 助力获取多项科研成果
截至目前,天问一号任务已经获取原始科学探测数据1480GB。但已经取得的所有科研成果并不直接来自这些原始数据,而是源自它们形成的数据产品。
天问一号任务中所回传的原始数据包含的内容很多。所以地面科研人员在收到这些数据之后,首先要进行解码,从复杂的原始数据中提取不同类型的信息,形成标准的数据产品,之后再提供给科学家团队进行研究。

天问一号任务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 潘永信:哪些是时间信息,哪些是位置信息,哪些是工程信号信息,哪些是无探测信息,地面应用系统要去做非常多的工作。要抽丝剥茧,要把它们制作成我们的产品。这些数据它不是那么简单拿来就能用的,所以这本身就是第一步的挑战。

在此之前,我们想要了解火星,只能依靠外国的数据,而这些并不是一手的数据,因此很难有更多新的、重大发现。

天问一号任务科学应用首席科学家 潘永信:天问一号给中国科学家提供了第一手的数据,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最根本上从原始数据来解析我们的科学故事。数据的自主性,就预示着我们在科学发现的主动性都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