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开始,国内在区块链的技术发展、联盟链的建立和应用实践探索等方面已经实现了初步发展,证明了国内发展Web3的技术实力和进步意愿。我们已经拥有了诸多BaaS解决方案和联盟链服务。
而从区块链的形态来看,我们可以根据去中心化程度、准入方式、生态应用等维度将分布式账本协议简单地分为:私有链、联盟链、可管理区块链、公有链。去年我曾提出,区块链的分类标准是一个光谱,具体形态随着生态的开放程度而变化。而“可管理性区块链”可能是两种形态的中间地带。自然地人们会认为偏向左侧的更接近Web2,偏向右侧更接近Web3。
但我们认为目前国内Web3的进程仍在入门处徘徊,底层技术基于私有链和联盟链为主的区块链生态仍然难以实现Web3的本地化。本文主要讨论Web3落地中国的难点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方案。
我理解的Web3
首先从传统视角来看,从Web1到Web2、Web3的发展是沿时间顺序推进的,最早产生Web1单向信息互联网输出平台,之后是双向信息交互的Web2平台,比如淘宝、微信、抖音,一端连接着信息供给者,另外一端连接产品的消费者。Web3试图在平台的下一级“协议层”作出革新。这当然是一个正确的方式。但是为了更便于理解,我更愿意从上往下看。Web3是随着时间向下演进,变革先发生在上层内容,再发生在平台,再发生在协议。而这样一种发生是由下而上越来越深入的关系,会反过来由下面推动上面的变革。比如平台的发展改变内容生产模式以及内容生产者,不管是抖音、微博、推特,都给了新的内容创造者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而不是最初的雅虎、新浪新闻等传统媒体那样新闻转载的渠道。同样当有了开放的区块链协议,在协议层作出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会推动新类型平台的产生,这些新的内容平台可以推动上面内容的产生。
Web3.0推动协议方面的变革,使得我们现在看到的Web3协议能够做到反垄断,让用户拥有自己的身份、数据,服务拥有可获得性,所有接口都是可编程的,信息数据都是标准化的,代码也是可开源的。这些特性可以总结为两个核心特点:免许可与可组合。
目前我们已经对区块链技术进行了诸多探索,比如数字藏品近年在国内的普及、数字藏品平台的高速增长、科技企业推出区块链技术平台和底层协议。但是这是否说明我们已经在Web3发展的轨道上?很遗憾的是,今天中国互联网应用在免许可和可组合方面做得非常欠缺,我个人觉得中国Web3.0的应用更多停留在Web2.1的阶段,希望在2.1的阶段再往前进,达到真正具有Web3.0内核的境界。我认为是在中国语境下如何实现“免许可”和“可组合”,免许可如何做到同时可管可控,可组合如何做到完备性?我觉得这两个都可以有答案的。
链上身份实现可管理的免许可
链上数字身份是使免许可既能在鼓励创新中发挥作用,又能规避恶意行为发生的关键。在我们发展web3的过程中,“免许可”需要受到一定限制,我们既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开发、使用环境,发挥免许可性激励创新的作用,又希望能规避利用“免许可”作恶。所以这个时候链上数字身份承担了确保创新发生和避免无成本作恶的角色。
链上数字身份是完全由用户掌握的数字人格,一个自然人可以根据其链上行为拥有多个链上身份。而根据链上行为的要求可以通过KYC机构对其进行认证,也可以增加职业资质认定、学历认证等具体场景。链上数字身份(不同人格)用户拥有一个链上的数字身份,可以是实名的链下关联,也可以是前台匿名,存在隔离的。但是用户身份都是由个人实现所有权,在统一的底层区块链中进行管理,而不是依托在某个平台上。
可以让用户拥有控制自己身份的数据,代入到不同数字人格中去。这些数据又可以通过链下认证机构进行认证,比如公安机关可以对身份证信息进行认证,学历可以由学术机构认证,职业能力由职业资质机构认证,也可以结合生物识别的方法,用户就拥有了虚拟线上的数字人格。当你需要向别人证明的时候,你又可以证明我背后是实实在在的人。这些链上身份向上层的应用生产、消费、文娱等各环节的应用提供了身份账户,这些上层应用向下层链上身份提供各式各样的应用场景,这些身份会变成一个海洋般的用户账户池,任何上层应用只要服务够好,都可以在下层获得更真正的用户,而不会像今天的阿里系或者腾讯系的用户其实是一个封闭系统,你在阿里的用户账户不能带去其他地方。而这是用户自己控制的链上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