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数字机械化
发明创新概述:吴文俊在长达几十年的数学研究之路上,在拓扑学、机器证明、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研究领域均有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吴文俊所倡导的数学机械化研究,一方面继承了古代中国数学思想的精华,一方面适应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无疑是数学研究领域一个的跨时代的进展。
世界影响:吴文俊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取得的成就闻名国际数学界。1976年,年近花甲的吴文俊开始攀越数学生涯的第二座高峰——数学机械化。1977年,吴文俊关于平面几何定理的机械化证明首次取得成功,从此完全由中国人开拓的一条数学道路铺展在世人面前。这是国际自动推理界先驱性的工作,被称为“吴方法”。数十年间,吴文俊不仅建立了“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吴方法”、“吴中心”,更形成了“吴学派”,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文俊公式”、“吴文俊示性类”等已被编入许多名著研究。
上世纪80年代,美国计算机科学界的权威曾联名写信给我国领导人,认为吴先生的工作是“第一流的”。美国人工智能和自动推理方面的一些权威人士指出:“吴的工作不仅奠定了自动推理研究的基础,而且给出了衡量其他推理方法的明确标准”,“吴的工作改变了自动推理的面貌,是近几十年来自动推理领域最主要的进展”,“他使中国的自动推理研究在国际上遥遥领先”。
数学家李邦河分析说:“必须是具备多方面的数学知识和善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可能作出这一独特的发现,一是他对中国古代数学的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数学是构造性的、可计算的,而只有构造性的数学才可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二是对初等几何的非一般可比的精通。三是熟悉代数几何,他面对的是多项式系统。”美、德、英、法、意、日等国都在致力于“吴方法”的研究和证明,并已在智能计算机、机器人学、控制论、工程设计等方面获得应用。
二十一、“三尖七刃”钻头
发明创新概述:1953年,倪志福在北京永定机械厂当钳工时,经过反复试验,发明了高效、长寿、优质(加工精度高)的“三尖七刃”钻头,用倪志福革新后的钻头钻削钢件时,轴向力和扭榘分别比标准麻花钻降低30 50%和10 30%,切削时产生的热量显著减少。 此外,革新后的钻头三个尖顶,可改善钻削时的定心性,提高钻孔精度。“倪志福钻头”比当时国际标准钻头寿命长3.4倍,效率约高1倍。但倪志福谦虚地把“倪志福钻头”称为“群钻”。意思是群众参与了改进和完善。
世界影响:1953年当倪志福,他针对普通麻花钻钻不动抗美援朝中破损装甲车特种钢板的难题,发明了高效、长寿、优质的“三尖七刃”钻头。与修磨前的普通麻花钻相比,“群钻”有前角比较合理、钻削力降低、耐用度提高、钻孔质量改善等优点;而且,分屑、断屑、排屑性能亦较好。但是由于当时我国没有专利制度,倪志福公布了技术成果而丧失了专利申请权,这一发明一直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无偿使用。1965年,当时的科委主任为倪志福颁发了“发明证书”,1986年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也因此为倪志福颁发了金质奖章和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