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报文芯片可以集成到智能手机内,标志着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由行业应用,迈入大众应用的发展新阶段。北斗系统创新融合了导航与通信能力,开创导航通信融合新范式。
此外,谷歌也近日宣布,下一代安卓系统也将支持手机卫星通信功能,Android 14开发者预览版预计在2023年3月启动。这意味着,未来所有搭载Android 14系统的安卓手机,都有望支持这项技术。
为何选在此时引入卫星通信技术
手机企业纷纷选择在这时引入卫星通信技术,与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有关。
近年来,随着现代移动通信、电子元器件和卫星工程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卫星通信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用户接入、通话质量、数据传输和建设成本等问题。跟过去相比,现在的手机配置更加先进;卫星的研制成本越来越低;一箭多星发射技术、运载火箭可回收技术的出现,既缩短了卫星部署周期,又降低了部署成本。这些进步,都为手机实现卫星通信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北京时间9月13日21时18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1E”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话音、数据、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图源:新华社
据USC数据,截至今年1月1日,约有4852颗在轨卫星围绕在地球上空,其中我国的在轨卫星数量为499颗,居于世界第二。短短65年的时间,卫星的数量在几何倍增长的同时,人类也在不断拓展卫星的边界。从最初的气象预报、环境监测到如今的数据通信、导航定位,卫星的功能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以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于网络带宽和延迟的要求非常高,5G时代下基站的覆盖范围已经缩短到了500米以内。一旦到了6G时代,基站的覆盖范围将进一步缩小,在此背景下,仅仅靠建设地面基站显然远远不够,卫星便成了一个比地面基站更强大的终端。
我国的通信卫星发射计划也在稳步迈进,去年5月,代号为“GW”的星座计划曝光,计划指出中国将在七年内发射1.3万颗低轨通信卫星。随后颁布的《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指出,6G将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的全球无缝覆盖,而星地一体融合组网技术也将成为6G网络最重要的潜在技术之一。
今年智能手机真的能够实现卫星通信吗
事实上,去年的iPhone 13系列在硬件上就支持卫星连接功能,只是苹果基于商业模式等各方面的原因最终没能启用。在早前马斯克SpaceX和T-Mobile宣布合作为第二代星链提供手机直连服务时也提到,这种服务借助的是PCS频段,市面上不少手机都是支持的。
卫星通信目前也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成本问题,卫星通信的成本相对偏高。如果想买一个既支持卫星通信,又可以正常使用的“顶配版”卫星手机,价格往往要在一万元以上,买后的年租费用也高达1000元,因此收费问题也就成为了广大消费者关注的重点。
目前,华为Mate50系列的北斗卫星消息功能暂不收费,体验期内每月提供30条免费额度,超过额度则另外收费,下个月免费额度会自动刷新。苹果方面则表示,iPhone14会在前两年对这一功能免费,后续收费价格也会陆续公布。
其次是安全问题,信息安全问题无疑是智能手机卫星通信的软肋,有业内人士指出,从过往的历史来看,06年的时候,印尼的黑客曾经使用自制终端黑进商业卫星;07年,欧洲伽利略导航系统中的某卫星编码算法被人攻破;09年,我国的北斗民用编码也曾被破解。卫星通信带来的安全问题比传统互联网更加复杂,如何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无疑是一大考验。
有专家表示,北斗卫星通信未来带宽将优先紧着渔业、森林救援、军事等传统刚需场景的使用,不一定能分配到国内这么大的智能手机用户群体手上。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认为,如果北斗卫星通讯开放带宽得到提升,门槛降低,“也可能会衍生更多空间、应用的可能。”
通信行业观察家项立刚接受中新经纬记者采访时表示,卫星通信技术比较成熟,但它在普通商用手机上使用还是比较难的,正因为比较难,而且又有用,所以两者的结合才有意义。不过,项立刚同时提醒,两者结合目前还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去解决,“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成熟。”“比如卫星通信系统本身就比较复杂,我们常见的卫星电话都有一根非常长的天线,这根天线也会改进放在手机里,势必会侵占其它零部件的位置,产生更大能耗,如何平衡是个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