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曾经依靠电子代工产业,在台湾省连续多年登上首富之位。苹果将业务给他之后,他在内地组建了一系列生产线,到后来光靠苹果的订单就能每年赚取上万亿新台币。从数据上看,今年富士康第一季度纯利润高达200多亿新台币,其中苹果的贡献值绝对占榜首。
除了拿下苹果这个大甲方之外,郭台铭之所以能如此顺风顺水,还依靠了内地给予的福利政策以及人口红利。但随着经济发展,郭台铭开始觉得东南亚的打工人更便宜,于是辞退了近32万内地员工。同时他又花670亿投资海外,最后惨败收场,现在他又想回来了?
一、背靠大陆赚钱
郭台铭出生于1950年,从小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在读完专科学校之后他出来当了一名业务员。也许是天生想闯一闯的劲头,他辞掉了这份稳定工作要去创业。他借了20万创建了塑料工厂,刚开始发展得还不错,后来就遇到各种瓶颈,公司一度开不下去。
遭遇创业挫折的郭台铭,个人生活都十分艰难,但他有个好丈人,香港著名富豪林百欣。看这个穷小子都快把女儿“饿死”了,于是只好出手借了70万给郭台铭重振河山。有了这笔钱,郭台铭才算真正打开了局面,投资黑白电视之后赚了不少钱。
1985年郭台铭成立富士康,开始正式承接代工业务。虽然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很多,但台湾省的人工费也逐渐升高,压缩着公司原本的利润。为了改变这个局面,郭台铭把目光投向了大陆市场。当时内地有惠台政策,鼓励台资进来投资建厂并给予相应的优惠。
内地的人口红利成就了富士康的版图扩张,同时国家还给出了5年免税、10年半税的优惠政策,还直接拨了15亿美金用来建厂。为了鼓励台湾同胞进来投资,又给地又给优惠。此后富士康也像搭上了快车,一路向上飙升,郭台铭也借此成为台湾省首富。
二、辞退32万员工
如果没有大陆的人口红利和优惠政策,富士康在短时间内很难拿到如此大体量的订单,完成财富的翻倍累积。但郭台铭非但不觉得这是大陆给予他的福利,反而认为这是大陆方面在讨好他。还大言不惭地宣称是大陆需要他,强调富士康过去是给大陆人创造就业岗位。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人工费用开始上涨,富士康原本的“压榨”模式逐渐开始失效。郭台铭为了继续维持低人工成本,高营收利润,决定将工厂重心转到人工费更便宜的东南亚地区。除此之外,他为了讨好美国还想花上百亿去海外建厂,为此还辞退了中国的32万名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