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时只察觉有一道光闪了一下,马上意识到自己眼睛受伤了。幸好这束激光能量很低,并未立即产生不适,但穆鲁还是让杜德涛去密歇根大学的眼科中心做检查。
接下来的细节被穆鲁多次追述过:
我们非常重视,把这个研究生送到了医院。眼科医生发现他眼睛的伤斑“特别圆特别小”,惊讶地问:你们用的是什么样的激光?学生疑惑了:你为什么这么问?医生给出的解释是,“因为你的损伤是完美的”。
这位眼科医生正是一道获得金鹅奖的库尔茨,他当时还是一名只有2年经验的住院医师,但他敏锐意识到,杜德涛这个完美的圆形伤斑与当时临床使用的其他激光损伤迥异。就在数天后,这位眼科医生给穆鲁打电话,说他想来飞秒激光实验室工作,进行飞秒激光在眼科的探索。
自此开始,杜德涛就和库尔茨一起“战斗”,他们想要确认,这种在石英玻璃材料中能够精确“加工”的飞秒激光,在生物材料中的表现究竟会怎样。通过在动物角膜中进行从飞秒到纳秒的各种验证,他们发现其准确性相当高。它能在极短时间聚焦于角膜组织内极狭小的空间,其产生的巨大能量让生物组织电离,最终会产生无数微小气泡以实现极其精密的组织切割。
1994年,这项研究迎来质的飞跃。当时,杜德涛和库尔茨在加拿大一次医学相关的光学会议上讲述这项研究,引起了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科学家尤哈斯的注意。他正是5人金鹅奖名单中的第一人。据杜德涛透露,那时候尤哈斯也在做激光手术研究,只是没有用到飞秒激光,所以效果不佳。恰巧,尤哈斯也是穆鲁的门下,曾在其罗切斯特大学实验室担任博士后。很快,尤哈斯就接到穆鲁电话,邀请他前往密歇根大学开发飞秒LASIK手术。
至此,金鹅奖的5名成员悉数亮相。这时候,作为校方,密歇根大学也提供了大学研究资金来推动这项工作。此外,这项研究还通过美国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得到了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资助。
是偶然,也是必然
飞秒LASIK手术之后的故事,就与杜德涛渐行渐远了。1997年,库尔茨和尤哈斯创立了IntraLase公司,专注于飞秒LASIK手术的商业化。至2001年,该技术获得美国FDA批准。再之后,IntraLase历经上市、被收购,最终归入强生视觉旗下。据商业媒体Crain’s Detroit Business的看法,IntraLase是密歇根大学孵化的最成功的创业公司之一。
与之前的传统LASIK手术相比,飞秒LASIK手术无需传统刀片来制作角膜瓣,而是依靠计算机预先设置角膜瓣的厚度、直径、形状及角膜瓣蒂的位置和宽度等参数,这就得到了精确且表面光滑的角膜瓣,同时还减少了术后干眼症的发生。
2008年,库尔茨和尤哈斯再度联手研发了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有15%的白内障患者受益于该手术。而今尤哈斯在加州再度出发,领导一家新的初创公司瞄准了青光眼的治疗。
这次激光意外并未给杜德涛留下伤痕,没有炎症,医生也没有进行任何处理,视力也没有受到影响,但伤斑还在。直到数月后,他觉得愈合了,没有再去专门做检查。他的猜测是,视网膜的神经损坏之后并没有复原,但是大脑自己作了一些调整,把视网膜缺少的神经信息填补回来了。
对于杜德涛,他仍是飞秒精加工发明专利的第二发明人。这项专利名为“控制激光击穿和烧蚀结构的方法”,他们在1994年就发起优先申请,并于1995年10月公开。这项发明正是飞秒LASIK手术的核心专利。
杜德涛并未沿着医学激光之路走下去,虽然他和库尔茨已完成飞秒LASIK手术的基础研究。在1995年,他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并在毕业前拿到了一家公司的录用通知,从事飞秒激光的应用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