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杜德涛陆续换了几个职业方向,从超快工业激光器到激光微加工制药,再到光纤通讯,再到激光雷达、激光等离子体诊断等等。直到近年他和大学同班同学陈如新博士一起回到北京,加上另外一个同班同学张自力博士走上了创业之路,成立了专注于自动驾驶激光雷达的睿镞科技。而穆鲁也欣然接受了杜德涛的邀请,成为该公司的科学委员会主席。
与很多科学历史上的经典发现一样,飞秒LASIK手术始于偶然,终于必然。
在杜德涛眼中,飞秒LASIK手术的发明历程中有着一系列的偶然。穆鲁想到CPA技术的概念就是有一次在滑雪缆车上的灵光乍现,加上杜德涛的意外事故、库尔茨的敏锐意识以及加拿大偶遇尤哈斯,按照杜德涛的原话就是,“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集大成”。
至于“必然”,首先是穆鲁一直专注于追求超快超强激光,并开创了很多前沿工作,这给他们实现飞秒LASIK手术埋下了“必然的种子”。
其次是密歇根大学校领导的远见卓识。他们并没有把杜德涛的实验室事故仅仅当成负面事件来管理,而是看到了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潜力所在,给了穆鲁更多的资金支持来研发医学应用。还有一个前提,穆鲁实验室在更早时候就发现了飞秒激光可以造成损伤的独特的优良性能。
然而,在杜德涛看来,这种实验室意外并非好的研究榜样,“要是我有选择的话,我肯定不当小白鼠,因为风险是不确定的”。
当被问及对没有沿着眼科手术之路走下去是否存有遗憾,杜德涛显得颇为平静。他的看法是,遗憾说不上,因为还是喜欢做原有的应用研究,并且“自我感觉还不错”。
实际上,实验室的意外并未给他带来实质的病痛和不便,加上他很早就打算去工业界,而飞秒LASIK手术的研发当时仍属于密歇根大学主导的初创项目,如果要继续做下去,他可能需要留在穆鲁实验室担任博士后。
数十年来,杜德涛很少公开谈及他在飞秒LASIK手术发展历程中的角色。因为杜德涛是激光专家,周围的人们时常会无意中问他是否了解飞秒LASIK手术。只有这时候,他们才会陡然意识到面前的这个人就是那个伟大发明的核心人物之一,是应该被写入眼科教材的人物。
参考资料:
https://www.goldengooseaward.org/01awardees/lasik
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WO1995027587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