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下,火终于被扇起来了。
“日本威胁论”愈演愈烈,美帝的铁锤,很快就锤到了日本人头上。

美国当年对付日本的套路,在中国,今天听来一如既往的熟悉:制裁日本头部公司,征收反倾销税,发起贸易战。
最后不得不与美国签订《美日半导体协议》。根据协议,日本必须停止芯片倾销,而且要根据美方的核算成本,以“公平”的价格出售芯片,同时保证美国半导体在日本市场的份额达20%以上。
日本半导体产业开始自主限制对美出口,放缓研发和投资,步入衰退之路。
曾经霸占世界半导体十大公司大半榜单的日本公司,到2005年下滑到了3家,而到了2016年,只剩下东芝一家在苦苦挣扎。
这就是美国常用的手段,一旦他国的高新科技产业超过了自己国家的实力时,他们常用的计量就是打压、围堵、制裁,让你一蹶不振,从而让自己的霸权主义来继续主导世界。
从美国打压日本芯片产业的事件,我们不难看出芯片产业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性。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中国要不断地突围,努力打造自主产权的芯片研发,完全脱离美方的自主生产线,实现知识产权、技术、生产线完全的独立自主的供应链。
那么我们中国的芯片发展之路是怎样的呢?中国的芯片今天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呢?
中国错过芯片的黄金发展期
1973年,中国中科院组成了13人的考察团来到日本,这个时候日本的半导体芯片发展刚完成起步,其中带队的是中国半导体研究所的王守武。
王守武,中国半导体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50年他放弃美国大学教职回国,1958年领导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晶体管工厂。从时间上来看的话,中国芯片的发展期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期没有时间上的距离。
王守武带团访日时,当时出国不易,恰好也正值中日发展蜜月期,考察团索性把日本所有的先进的半导体企业公司看了个遍。当时的日本已经开始采用3英寸晶圆生产线,而国内还在为小规模集成电路的质量问题头疼。
但让考察团意外的是,其中NEC表示愿意将全套先进的3英寸芯片生产线转让给中国——如果引进,这条产线将比台湾地区领先3年,比韩国领先5年。NEC开出的报价是5000万美元。

回国后,王守武向时任科工委副主任的钱学森汇报情况,钱学森无奈地表示有心无力。除了缺钱,更麻烦的是当时的大环境,引进国外技术,当时被批为“洋奴”,是事关国格的问题。
因此,中国错过了这个半导体芯片的绝佳发展机遇期。
当大洋彼岸的英特尔开始在硅谷崭露头角、新技术层出不穷时,中国正经历一轮又一轮的“运动”:王守武被停职,备受诬蔑和诽谤;麻省理工博士毕业的谢希德,每天工作是扫厕所;半导体物理学奖黄昆,被隔离,发送到郊区劳动改造……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50-70年代,国内不安,国外压制,中国半导体产业彷徨前行,举步维艰,错失了产业早期的黄金三十年。1977年,全国有600多家半导体工厂,但它们一年的生产总量加起来,只有日本一家工厂月产量的十分之一。
钱学森晚年曾感慨:“60年代我们全力投入两弹一星,我们得到很多;70年代我们没有搞半导体,我们为此失去很多。”
改革开放后,打开国门后我们才猛然发现,中国半导体产业已被远远抛在后面。更严重的是,除了少数业内专家,绝大部分人尚未意识到差距之大,追赶难度之高。
1977年,中国科技界座谈会,邓公问王守武:“你们一定要把大规模集成电路搞上去,一年行吗?”
80年代后,国家对半导体技术发起攻关。比如1995年投资100亿人民币,投建上海华虹厂,万众瞩目。
但遗憾的是,当时遇到了行业低潮期,还有很多人不能理解,开设一个不盈利还要继续砸钱的工厂的意义何在?饱受争议之下,华虹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