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供应链不是“链”,而是“网络”。
你只有理解网络,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制造。
网络就像渔网一样,每一层上具有多个“节点”,上下两层之间的“节点”纵横交错,盘根错节。
在世界这张大网的每一层上,都“埋伏”着无数的关键节点,它们属于中国。
你想自上而下一笔画趟到底,从原料设备到消费品,“完美”避开中国所有节点,几乎已不再可能。
换句话说,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本国内即可完成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等商业化的全部流程。
少数产业的供应链外迁短期内可能会发生,而整体供应链调整则耗时长、难度大、成本高,也很难找到合适的承接之地。
想想吧,3000家打火机配件企业集聚一个小镇,走一圈就完成生产,这种效率带来的比较优势,逐渐干掉所有国家竞争对手,输出全球80%的产量。
成熟的上下游供应链,路和码头也许可以花几年造出来,但是建立完整的供应链起步10年。
相比之下,现在,印度生活在一种介于小农国家和工业国之间的状态,还叠加了少量的现代国家的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在印度经济中,不过是一点点小小的“孤岛”。
即使印度有个别发达的产业、企业,那基本上也是一个个零星的“飞地”,与国内外市场,都形不成互补链。
4、在这何种情况下,印度制造,充其量也就是一座被建造在沙滩上的大厦,看似巍峨雄伟,实则一触即溃。
印度如今60%电力设备、1/3电力产品、1/3的纺织业设备、制药原材料85%都来自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不多反思自己可以怎么提高制造业水平,却想依靠不讲商业道德的过河拆桥,想靠对外资玩杀猪盘来实现“印度制造”的强大。
营商环境对商业发展来说,就像水之于鱼一样重要,利用小伎俩把水污染掉,却自鸣得意,这真是一种迷之自信,一种可笑的自戕!
中国对印度一直是充满善意的,但如果印度像现在这样,杀鸡取卵还自以为得计,那真是给自己找罪受,可笑不自量了!
风物长宜放眼量!
印度人,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