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据中心为例,2020年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突破900 亿千瓦时,碳排放量达0.6 亿吨。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测算,到2030年,我国数据中心耗电量将超过3 800 亿千瓦时,如果不采用可再生能源,碳排放量将超过2 亿吨,算力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亟待关注。近年来,以降低PUE为主要节能途径的方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同时,全球算力基础设施的PUE降低放缓,节能改造与建设的边际效益逐步降低,进一步提高能效需要投入更多成本;另一方面,部分传统数据中心负载率不高、绿色管理不到位等造成数据中心能效改善效果不明显。
4 促进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
4.1 筑基多元算力产业,有序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算力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发能力,稳固产业链基础,包括基础软硬件自主研发,不同OS、固件、整机、芯片平台兼容性改善,多元算力评测基准体系构建等方面,推动行业标准化、通用化,促进各产品兼容性相关测试规范和标准的制定,并开展多元算力测试验证促进产业链成熟。有序分类建设算力基础设施,持续支撑消费互联网的算力需求,有序应对产业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算力需求增长,同时也避免建用不匹配的资源浪费,综合考量科研院所、产业应用、城市治理和用户需求等因素,建设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算力基础设施。
4.2 深入算网协同研究,积极促进算力和网络协同发展
加强算网协同技术研究和应用实践,深入探讨算网协同工作重点、难点和发展路径。一方面,加快网络优化和技术创新,联合应用方、设备供应商、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科研院校等产业界多方力量,通过标准的联合制定,形成面向社会各行各业、各类用户使用的网络,开展技术研究和产业应用创新,形成更好的算力传输网络。另一方面,开放算力市场,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形成竞争充分、服务优先、效率至上的算力市场,激发算力提供的水平以及算力消费的能力。通过对网络和算力的双方面推动,逐渐推动网络和算力的协同、融合。形成网络与算力协调发展的局面,提供一体化的算力服务。
4.3 统筹算力资源布局,持续推动算力应用向传统行业渗透
统筹协调算力资源,各类算力基础设施需求各异,应分类引导、施策。从网络质量要求来看,对时延丢包、供电能力、运行稳定性、安全性要求极高的业务,应推动市场按需部署边缘数据中心;对时延丢包、运行稳定性的要求较高的业务,应重点布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地区数据中心和云算力集群。
从算力类型来看,对于满足国家、地方重大政务应用、科研需求的超算中心,应以“应用需求”为牵引开展建设和应用;对于人工智能训练、推理需求的业务,应推进技术提供方、产业用户等加快智能计算中心建设。推动算力服务与传统行业的技术融合、人才交流和商业合作,一方面加强技术研究和标准研制,推进低代码无代码开发平台的相关标准工作。另一方面,通过示范试点工程为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果应用提供大规模推广的基础,相关管理部门在立项、资金程序管理、奖励申报等方面为示范试点项目优先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