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包括深圳、广州、长沙、成都等全国多个城市都在积极推动自动(辅助)驾驶落地。
一个个示范体验区似乎勾勒着无人驾驶量产落地的未来并不遥远;但从政策法规以及伦理等角度来看,高级别自动驾驶真正大规模量产施行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几大难题待解
在乘用车领域,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大规模量产落地尤为不易。
王磊认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目前面临安全风险、资本过热风险以及应用场景产业化的三个风险。
“社会对自动驾驶安全有很高的关注度和并不高的包容度,所以任何明显的瑕疵或者一次不大的事故都有可能被放大,影响进程。”王磊表示。
交通运输部公路院汽运中心主任、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周炜也表示,目前自动驾驶测试存在长尾效应问题。他举例称,自动驾驶智能车辆的测试,测试时间在50天之内就能够发现99.9%的问题,可是0.1%的问题可能5000天未必能发现和解决。如果从测试里程来说,在15万公里测试的时候就能发现99.9%的问题,可是0.1%的问题15亿公里都未必能发现和解决。
与此同时,王磊认为,资本过热可能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同样值得关注。数据显示,2021年自动驾驶投融资总金额达到了575亿元,是2019年的6倍之多。
“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资本对产业的加速和赋能的作用,同时需要警惕资本过热带来的企业恶性竞争和产业的低水平重复投资,我们要让市场主体的重心主要放在技术创新和产品优化迭代上,而不是资本盲目炒作上。”王磊称。
目前,自动驾驶技术的价值已经在港口、矿区等封闭场景得到了认可。但是,受限于伦理的敏感性和成本的压力,在出租车、公交车、末端配送等公共交通领域,自动驾驶技术仍然无法实现商业化的大规模应用。
与此同时,目前的政策法规与技术的发展程度相比,仍亟需完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得实在太快,所以我们的法律工作者、政策制定者通常很难及时回应这些风险。”黄金晶认为,汽车行业涉及到不特定第三人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还涉及到数据安全等公共利益。“对于涉及到公共利益的行业,社会需要更安全的技术和更科学的立法,这是我们和以前高新行业不一样的地方。”
关于未来无人驾驶是否真的能实现无人,黄金晶认为首要条件就是技术上让公众不再疑虑。同时,要能够通过技术上的随时接管来解决法律伦理问题。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我们要做法律的奴隶,以便我们获得自由。至少对于我们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来说,这句话简直太完美了。”黄金晶说,“同时,我们要做科技的主人,让科技回归为人服务的本质。”
作者:刘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