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说一句,董建华在位的时候其实很有想法,包括集成电路、互联网、地产有一整套通盘考虑的措施,本来是想和张汝京一起打造一个港积电,不过英国人走的时候埋了很多雷,特区政府干点啥都束手束脚,加上资本家捣乱,香港人自己又作死,所以一件都没干成,香港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一点产业没有,全靠金融和服务业撑着。
要知道,全世界以金融和服务业为支柱的只有香港和美国,问题是人家美国有航母保护金融信用,你香港靠什么。
本来背靠大陆,当个只赚差价的中间商倒也还不错。不过香港人没想明白,自己作死,天天闹腾,终于把国安法整出来,中间商估计也要当到头了。
很多人以为美国制裁受伤害的是大陆,其实对大陆影响不大,没了香港还有上海,没了上海还有海南,没了海南还有大湾区。香港离了大陆,金融业很快就会垮掉,到时候没有别的产业,只能依靠李嘉诚了。问题是人家是资本家,讲究的就是无利不起早,哪儿挣钱往哪儿走,指望他救香港,呵呵,也就是想想吧。
咱们说回来,香港人撵走了财神爷,张汝京只能硬着头皮去大陆了。当时在上海主政的正好是提出借助外资的江上舟,双方诉求高度一致,很快就聊到了一起。
2000年中芯国际成立了,上海市政府给的政策相当优惠,又是免税、又是给地。
为了避开瓦森纳协定,张汝京运用自己的人脉,拉了很多投资公司一起入伙,甚至包括美国的高盛,这么一搞,中心国际看起来完全是个一个国际化的创业公司,一点政府背景都没有。
即便如此,中芯国际在成立初期也面临很多困难,张汝京四处出击,到处游说,美国的技术授权、荷兰的光刻机、日本的原材料,一样一样都得搞定。设备买不到新的就买旧的,美国不让卖,那就绕个圈从欧洲买回来。当时美国还担心中芯国际会把技术偷摸转给军方,张汝京用上帝的名义担保(他是基督徒),才让美国放开授权。
说到这里大家也应该能看出来,芯片行业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特别是代工厂,作为芯片的制造商,整个行业的产品都要汇聚到这儿落地,所以产业上下游都得打通。如果没有张汝京这样行业内浸淫多年的大佬带路,想进门都找不到方向。
硬件搞定,软件方面,张汝京自己带了300人的技术团队,这些人主要是世大半导体的老部下,还有些从台积电挖的,少部分是从德州仪器开始就跟着他干的死党,这些人构成了中芯国际的主要班底。
2000年中芯国际成立,13个月以后第一个工厂就投产,随后张汝京四处建厂,兼并,四年以后中芯国际就成了全球第四大的芯片代工厂。2004年张汝京私下说,中芯国际离台积电也就是一代的差距,大家都觉得前途一片光明,革命成功指日可待。
中芯国际成立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填补了我们国家芯片代工厂的空白,更重要的是为我们了解国际芯片产业提供了窗口。通过中芯国际,我们摸到了门道,培养了人才,再也不像90年代那样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被人牵着鼻子走。从这个意义上说教父和黄埔军校的说法一点都不夸张。
当然江上舟功不可没,在当时那个特殊年代,他提出用资本的力量对冲瓦森纳协定的限制,也算别出心裁。虽然这种股权结构也为后来中芯的乱局埋下隐患,但在当时,想突破确实也没得选择。
在中芯国际高歌猛进的时候,始终有一朵乌云笼罩在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