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国家利用高等教育国际化优势,鼓励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开展国际科研合作,以授予奖学金、学费减免等方式,吸引科学技术相关专业国际学生进入本国高校学习交流,同时出台针对部分专业的倾斜性就业政策,通过更加优惠宽松的就业实习条件,吸纳本国劳动力市场紧缺专业的毕业留学生,满足当地数字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例如,英国“罗素大学集团”成员中的研究型大学,为满足国际学生的留学需求,围绕大数据、计算机等热门学科领域,增设诸如环境数据科学与机器学习、金融技术与数据科学等新专业,并积极招收来自中国、印度、巴西、东盟等新兴国家和地区的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开展科研交流合作。美国为了吸引更多科学工程和计算机技术等相关专业的国际学生,缓解国内技术研发型人才不足的问题,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相关专业国际学生的选择性实习项目延长至36个月,其他专业毕业生的选择性实习项目时间则只有12个月,这一政策有利于STEM领域的国际学生获得更长的实习项目时间来获取工作签证、积累工作经验。这种一体化的招生就业政策能够引导更多国际学生进入STEM领域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弥补美国国内数字人才缺口、稳定劳动力价格的作用。
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也在同步完善技术移民政策,通过签证优待、鼓励人才回流等方式,从全球范围招揽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数字人才。例如,德国2020年3月1日生效的《技术劳动移民法》,进一步放宽了对技术工人移民的教育资格约束,取消了此前对非大学教育专业引进技术人员的限制,并针对信息通信技术等特殊行业人才制定了“绿色通道”,极大地简化了其申请移民的流程条件。印度作为传统移民输出国,目前有大量高层次人才流向发达国家,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互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创新工作;为了吸引海外数字人才回国发展,印度外交部在海外设立了侨民服务中心,主动联络动员在当地学习就业的印度侨民;印度政府设立国家风险基金,向回国创业的科技人员、企业提供税收优惠等资助政策,吸引了大量国际软件公司进入印度建立开发中心。
数字技能培训“全民化”
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快,对生产生活领域的渗透性强、覆盖面广。非数字职业岗位对于理解和应用数字技术产品,以及基础数字技能的要求正在逐渐提高。而相比于传统行业,数字产业从业者的职业流动频次普遍增加,对于数字经济相关专业知识技术的持续学习需求更大。为了保障各类在职工作群体能够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持续获取专业实用的数字技能培训服务,各国政府将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与投资基金等相关组织纳入数字技能培训网络,并设置专业化组织管理机构统筹协调,帮助从业人员缩小在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获取的数字技能与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
例如,德国跨企业培训中心承担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和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任务,是德国数字技能培训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多数中小企业受资金和发展规模的限制,难以将新兴数字化设备应用到生产环节和培训过程中。为改善这一状况,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门专门出台了“提高跨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程度”项目,通过连续三年资金投入为跨企业培训中心更新数字设备,提高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水平,以保障该中心充分发挥为中小企业员工提供新技术进修培训、持续提升职业学校学生数字技能的作用。
另一方面,随着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经济社会民生,诸如保护个人数据隐私安全、数字产品服务的消费和使用等基础数字素养,已经成为大众工作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先后将发展全民数字素养,作为提高社会人力资本水平的重点规划内容,并向不同职业、不同年龄阶段的国民提供数字技能培训。例如,塞尔维亚等国制定的国家数字技能发展战略,提出要提高年轻人、老人、女性和社会弱势群体在内所有公民的数字知识和技能,政府要保障数字技术能够促进社会公平而非经济两极分化。
为全面提升公民数字素养,近年来各国政府持续出台政策文本。新加坡通信和信息部2018年印发的《数字准备蓝图》,明确了包括信息管理能力、沟通能力、交易能力在内的公民基本数字技能框架,并在提升国民数字素养方面提出了开设数字技能课程、关注儿童与青年网络健康教育,以及提高公民信息和媒体素养以辨别网络虚假信息等具体举措。欧盟从2010年就开始制定培育全民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的战略规划,近年来又陆续出台一系列计划倡议,以落实持续提升欧洲公民数字素养的发展目标,如2017年发布的《欧盟教育工作者数字胜任力框架》、2020年发布的《欧洲技能议程:促进可持续竞争力、社会公平和抗逆力》,以及《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等。以《数字教育行动计划》为例,这一计划的目标是,促使欧盟成员国的教育培训系统能够持续有效地适应数字时代,并提出了更新欧洲公民数字能力框架、建立数字教育中心、制定欧洲数字技能证书等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