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运行是一定的,我们能感知的只是宇宙态矢量在我们世界的投影。如果不引入观测者,电子双缝实验维度很少,穿过左缝和穿过右缝的世界(可以理解为维度组合)不能完全垂直,电子的态矢量在两个世界的投影互相影响,结果就是电子同时穿过左缝和右缝。如果引入测量仪器和观测人,维度增加n多倍,我们观察到电子穿左缝的世界和我们观察到电子穿右缝的世界完全垂直,感受不到互相的存在,客观就是我们只看到电子通过左缝或通过右缝。
所以并不是有很多历史同时发生,历史只有一个,只不过在我们的世界投影成我们看到的样子。所以平行宇宙,严格的叫法应该是平行世界,因为宇宙只有一个,投射的世界有多个。
有点像佛家的世界观,世界是一个本体,我们只是看到一个相,好比金鱼不同的角度看到的金鱼运动方向不一致,但实际上是一回事。
解释三:隐变量理论。
这个理论核心思想就是没有什么叠加态也没有波函数坍塌,我们观察到这么多不可思议的现象,只不过是因为有些规律我们还没掌握。这个说法是从德布罗意的导波的概念来的,德布罗意承认波粒二象性,不过他认为二者不是互相转换,而是同时存在。电子始终是一个粒子,电子运动过程中随时跟随着波动,有点类似电影《独立日》里外星飞船周围看不见摸不着的保护磁场,波动和粒子的运动互相影响,导致电子在穿过双缝后,互相干涉的波动推动电子在屏幕上形成干涉条纹。事实上,油滴实验已经复现了这种“粒子加波动”导致的干涉现象。
至于观测导致的不确定性,玻姆解释说是因为测量设备会和电子周围的波产生作用,影响了电子的运动,这种作用由隐变量造成的,无法预测。
隐变量只是对电子波粒二象性阐述更客观,不过回避了观测导致的实验结果变化这个问题,只说“有看不见的手操纵了这一切”,这一句跟著名的“叠加态不适用于宏观”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无招胜有招的非常规打法。
解释四:系综解释。
这一派是实用主义,他们认为既然电子的行为无法理解,那我们就不讨论了。所有关于量子理论的公式都是一个随机的统计数据,波函数给出的概率没有问题,但这个是统计意义上的概率,只有大量电子同时穿过双缝时才能发生作用。单个电子?对不起,我们系综领域没有这个概念,讨论单个电子还不如聊聊上帝呢。大概是这么个意思,这一派基本上就是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只要理论上能解释通就行了,至于什么实验数据,鬼才关心。
解释五:GRW理论。
这一派认为粒子从弥散到坍缩是一个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过坍缩的周期比较长,一般十亿年才坍缩一次,所以微观上看一个电子肯定是弥散状态。可是多个粒子集合到一起变成宏观以后,性质发生了变化。同一时刻总会有很多粒子达到10亿年的坍缩时间,而且粒子之间的坍缩会互相影响,叠加起来坍缩的时间就大大缩小。比如宏观世界,人体平均零点几秒就坍缩一次,这个过程也叫定域,所以我们才能感受到自己实实在在的存在,而不是飘散在空中到处都是。
电子在没有观测器之前是波函数的形式存在,一旦引入测量仪器和观察的人,粒子数量几何增长,互相影响之下,所有粒子都坍缩,我们才看到电子从固定的一条缝隙穿过。
这个理论把观测从理论中去除,大伙不用费心劳力解释意识或者平行世界这些虚幻的东西。不过问题也很明显,还是没有解释为啥会发生坍缩。另外有刺头根据他们这个理论做了复杂运算,发现如果把实验设备尽量简化,仅仅用光子击打一块感光板,所以这些粒子个数加起来,坍缩时间应该有一年。按照这个推论,这一套体系应该一直处于弥散状态,光子在感光板上的痕迹,应该一年以后才能看到,这与实验事实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