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CPU更难
为什么国产难以攻破GPU?
首先,GPU专利壁垒极高,专利全球布局重心在美国,国际巨头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分摊研发成本,不断在专利上埋雷,限制竞争对手发展。
其次,由于GPU没有控制器,需要依赖CPU控制调用,无法单独工作,因此国产GPU必须与国产CPU同频共振。
从技术实现难度来看,GPU是一种比CPU还要难开发的芯片,国内缺乏领军人物和工程师,一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至少要在大厂锻炼10年以上。从目前国产企业情况来看,创始团队基本均有英伟达、AMD的工作经验。[25]
除此之外,软件生态也是GPU的另一个门槛,软件决定了GPU生态的能力上限,也是充分释放硬件能力的必要条件[47]。英特尔也有类似的观点,他们表示基于GPU构建的软件生态,将为不同负载开发芯片提供解决之道,考虑到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和游戏等诸多领域需求,软件生态需要以高度协同的方式不断演进。[47]
- 芯片可编程性不是决定性因素
《中国科学》一篇论文中指出[48],有人将芯片可编程性当作芯片普及的重要指标,并表示不容易编程的芯片就不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判断逻辑就是简单的“编程性不好=不好用=用的人少=市场小=失败”。
实际上,DSP也好、NPU也好、还是以CUDA为代表的GPU等处理器芯片,在编程上都是有具有门槛的,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拥有每年数千万颗的出货量和数百亿美金的市场容量。
编程本来就是专业人士才要考虑的问题,对GPU来说,编程的难易程度不会直接影响市场需求的规模,性能、功耗、性价比才是拿下市场的关键。
- 消费电子需求下行影响
半导体行业在近期已进入第十七次下行阶段,市场对GPU需求走弱,英伟达、AMD独立GPU均受到较大波及。
除此之外,GPU在此前之所以出现价格疯涨和缺货漩涡,一方面,是线上办公模式的兴起,另一方面,是它不务正业的应用,挖矿。反观现在发展态势,线上办公红利期早已结束,加之加密货币乱象已终止,AMD也在财报中坦言其独立GPU业务受挖矿影响较大。
按照这种逻辑来看,国产GPU大多数量产时间均处于下行周期内,且缺乏大规模应用契机,将会迎接不小的市场考验。
何解?
一种解法是剑走偏锋,逆向投资。果壳硬科技曾在历史文章《半导体跑步进入大过剩时代》中提到,半导体行业存在逆向投资的策略。如三星半导体三次在全球半导体市场走弱的情况下逆向投资,扩大产能,击败美国、日本、欧洲玩家,在DRAM芯片市场拿下超40%份额,稳坐头把交椅。
另一种解法是抓住现有空间,撑到市场反涨。现如今,算力成为重要生产力,每12个月便会增长一倍,同时每投入1元在算力上,就能带动3 4元的GDP经济增长,因此才会有东数西算这种重要策略。国产需要抓住现有机遇,期待下一个半导体上行周期。[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