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股书显示,精锋医疗在四年内完成MP1000及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SP1000的设计及主要研发活动。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已启动多孔及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关键性临床试验,是中国首家、全球仅有的两家公司之一;SP1000是中国首个进入妇科手术关键性临床试验阶段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
商业化任重道远
在思哲睿与精锋医疗所聚焦的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自去年年底以来,已有3个国产产品在国内获批上市。
去年10月,山东威高手术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妙手-S”腔镜手术机器人正式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查,成为国内首家获批的腔镜手术机器人(应用于若干普外科手术类型);今年1月,微创机器人自主研发的“图迈”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用于泌尿外科手术)。
加上已获批的思哲睿“康多”手术机器人,目前国内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形成“1+3”格局,即1家外资企业+3家国内厂商,包括“达芬奇”和3款国产产品。2011年及2018年,“达芬奇Si”与“达芬奇Xi”(第四代手术系统)先后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腔镜手术机器人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东吴证券研究所发布的数据,2020年,腔镜手术机器人占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的约63.15%,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占比约16.75%。
2017年 2021年,全球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从31.5亿美元增长至62.5亿美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23.5亿美元。中国市场方面,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从7亿元增长至32.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6.7%。其中,设备、耗材、服务的市场规模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75.6%、31.6%、39.5%。预计2025年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13.6亿元,且未来将持续增长。
面对正在迅速成长的市场规模,光有硬核产品讲科技故事并非长久之计,辅以成熟的商业模式才能维持企业的持续发展。目前,中国腔镜手术机器人领域也仅有上述两款“达芬奇”手术系统实现了商业化销售。
财报显示,2021年,直觉外科收入约57.1亿美元,同比增长约31%;净利润约17.05亿美元,同比增长约61%。商业模式方面,直觉外科以手术机器人的装机量带动耗材、服务的营收,该结构可概括为“系统+耗材+服务”。2021年,公司的耗材收入占比接近总营收的60%。
根据财报,“达芬奇”手术系统在2019年 2021年的费用均值约167万美元/台,每台耗材费约600美元 3500美元,服务费约8万 19万美元。“达芬奇”的使用成本并不低,因此,直觉外科也通过提供手术机器人的租赁业务打开市场。
精锋医疗披露称,截至2021年9月30日,“达芬奇”在美国的安装台数为4005台,占全球安装台数的61.4%;在中国的安装台数约240台,占比约3.7%。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累计安装量增长至7364台。从2000年上市至今,直觉外科的股价累计涨幅已超过100倍。
另一方面,能否实现量产也是手术机器人商业化的关键。
思哲睿披露,公司关键原材料包括电控器件、机械件。电控器件主要为伺服电机、工控机、芯片、驱动控制器,机械件主要为减速机、丝杠、导轨。其中,仅驱动控制器为公司自制,其他原材料均来自外购。
目前,国内A股尚无专业从事研发、生产腔镜手术机器人业务的上市公司。微创机器人于2021年11月在港交所上市,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约104.8万元,股东应占亏损约4.59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国产骨科机器人厂商天智航收入约8426.5万元,亏损约8234万元。2020年及2021年,公司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
易凯资本发布的行业调研报告指出,目前阻碍手术机器人突破市场的主要因素包括产品价格高企限制了手术机器人的普及率;国内厂商仅负责算法,二次开发、产品涉及、硬件设施等基本依赖进口,长此以往不利于产业做大做强,以及存在潜在的医疗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