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出好产品的Go To Market商业化能力方面,据华为体验店的汽车销售顾问讲述,除了部分用户中心提供汽车销售服务以外,华为体验店是问界唯一的线下销售渠道,问界汽车是在华为严格的操盘、控盘的标准化作业流程下有序开展。因此,AITO卖出好产品的能力可约等于华为的GTM商业化能力。华为GTM商业化能力应该是当前中国消费电子产品行业的天花板。
说到华为GTM能力是行业天花板,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些背景信息。
2012年在华为To C转型之初, 消费者BG业务团队基于对To C本质的理解,梳理了一套GTM流程。GTM首次应用在2013年的P6上,初战告捷,首次突破了400万台的销售记录。在经过P6、P7、Mate7等一系列成功实践后,为了解决当下遇到的新问题、老难题、迈向更大的商业成功,华为自己总结出了一套全新的GTM方法理论体系IPMS(Integrated Product Marketing and Sales),GTM流程从此升级、更名为IPMS。
2016年开始,华为消费者业务进入快速超车状态。2017年华为手机冰山一角浮出水面,2018年艳惊四座,2019年IPMS开始在1+8+N全场景智能终端上进行延伸,PC、平板、智慧屏、穿戴产品等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IPMS从此名声大噪,各大手机品牌先后开始学习IPMS、运用IPMS。2019年可以是说是手机界、跨界学习华为IPMS的元年。
华为自身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跨产品品类(产业领域)复制成功的可行性,如今华为手机的成功在智能汽车上的应用也算是初战告捷。在过去这半年时间里,我们看到了问界M5在87天内顺利突破了累计1万辆的交付,问界M7从发布到交付只用了51天。从M5新品首批交付到AITO月交付破1万辆只用了5个月的时间。IPMS产品操盘、控盘的能力在AITO上得到了展现。
当然,“华为汽车”的前方还有三座大山需要翻越。第一座是电动汽车标杆特斯拉,第二座是中国最大份额的电动汽车领跑者比亚迪,第三座是传统一线豪华品牌BBA。
目前AITO问界汽车月度的市场份额不足0.5%,相比中国乘用汽车存量数字更是九牛一毛。问界产品在道路上的能见度仍然较低,市场份额的差距还比较大,翻越三座大山还有一段并不容易的路要走。正如网传老余内部下达的年销30万辆的目标,30万辆/年应该是华为将手机的成功在汽车复制成功的一个初步标志。
此外,华为将手机的成功在汽车复制成功的另一个初步标志是能与老牌豪华品牌比肩,能同台竞技、同桌吃饭、均分蛋糕。
B级豪华轿车3/4/C系列、C级豪华轿车5/6/E系列、紧凑型SUV Q3/GLA/X1系列、中型SUV Q5/GLC/X3系列,这四个系列是支撑BBA销量的中坚力量。从今年3~10月份的数据看,中国乘用电动汽车月销量从30万辆提升到了70万辆以上,而这4个豪华燃油车系列10月份和3月份的销量差别不大,除了3/4/C有略微下降外, BBA豪华品牌40万元以上的产品销量稳定,国产电动汽车品牌暂未对这些车系形成明显冲击。由此说明造车新势力们的火候还不够。
当“华为汽车”能够从这4个豪华车系里均分一块蛋糕时,我们可以说,“华为汽车”达到了2015年上半年Mate7的行业地位。目前来看,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华为在汽车领域的成功,还是值得期待的。
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
想了解IPMS的跨行业适用性、如何在不同产业领域应用IPMS,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