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台电脑的发布让我们认识到,RISC-V进一步体现出了在PC领域取代X86、Arm的潜力和可能性。
近日,本土RISC-V厂商赛昉科技推出了RISC-V架构的PC处理器,并推出了单板计算机。赛昉科技始终聚焦于高性能RISC-V芯片研发,成立至今已相继推出全球性能最高的RISC-V CPU Core IP——昉·天枢、全球首款量产的高性能RISC-V多媒体处理器——昉·惊鸿7110、全球性能最高的量产RISC-V单板计算机昉·星光 2,实现了从RISC-V内核、处理器芯片到软件生态的全栈组合,有力撕下RISC-V即低端的标签,开启RISC-V高性能处理器的应用落地。
平头哥和赛昉科技等厂商的努力,意味着RISC-V芯片正加速进军PC处理器市场。
综合来看,无论是IoT市场的规模化应用,还是向PC和服务器等高性能领域发展的未来潜力,RISC-V这个新兴架构正吸引着全球众多参与者躬身其中。当前,国内外各大科技公司正在大力布局RISC-V架构,通过这款开源、精简的架构平台,设计出所需的芯片产品,或者通过RISC-V延伸出其它的生态系统。不管是软件还是硬件,RISC-V的适配能力正逐步扩大。
写在最后
从AMD CPU性能迅速接近英特尔,以及苹果M系列处理器的崛起和RISC-V芯片的推出,可以看到优秀的CPU微架构,以及微架构的精细优化能够带来的性能飞跃。
实际上,学术界早有定论,指令集对性能和功耗没有直接影响。龙芯总裁胡伟武此前也表示:“其实指令系统更多关系到的是软件生态,比如X86支撑Windows生态、Arm支撑Android生态。”
之所以会有X86 CPU性能更高,Arm CPU功耗更有优势的认知,主要还是两者此前目标的不同。X86把资源都用去提升性能,芯片性能高,功耗也高,但英特尔也有低功耗的芯片Atom;Arm原来的目标是做低功耗处理器,现在也有许多高性能的Arm服务器CPU,性能高了,功耗也相应的提升。
也就是说,无论是Arm架构还是RISC-V设计出性能比X86高端CPU更好的产品,指令集并非挑战,核心在于设计目标。要是在一定边界内做取舍,包括缓存的策略、替换算法、分支策略等等,可以通过精细化调整来优化CPU的优势。
当前,X86、Arm、RISC-V在嵌入式、桌面、高性能CPU市场的混战已经开启,谁好谁坏,无法做出比较,因为每款处理器架构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但不可否认的是,X86已经不再是唯一选择,在苹果、高通、微软、阿里平头哥等大厂的发力下,Arm和RISC-V或将成为PC芯片领域不可忽视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