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万物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发展,个性化算法和机器学习的应用已取得巨大进步,能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智能新媒体服务,但也引起了人们对隐私、技术透明性和人为控制的强烈关注。数据过度收集,意味着智能手机应用在许可范围内收集用户数据的能力超过了其原始功能,正在迅速成为万物互联网时代最严重的潜在安全隐患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国家传播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卫东认为个人数据的云传播过程中,其拥有者几乎失去了对其个人数据的控制权,也较难掌握其个人数据的流向。因此,保护个人数据的关键方法之一是尽可能地让个人数据由个人掌控,建立基于边缘计算的个人数据控制机制;之二是要尽可能地让个人自身管理其数据的流向,建立云端个人数据开放和使用的监管机制。
重要观点
个人数据常常是指数字化的个人特征和行为,本质是“数字个人”的数据。“数字个人”的数据主要由表征个人自然属性特征的数据和表征个人行为属性特征的数据构成。
万物互联网中,个人数据的云传播系统涉及的要素主要包括云端、应用端、边缘端、终端,个人数据的基本类型包括“云端对云端”,“云端对终端”,“云端对应用”,“应用对应用”,“终端对终端”的云传播。
个人数据传播存在诸多泄露和滥用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个人数据在万物互联终端的泄露隐患,个人数据在万物互联云端的泄露隐患,个人数据在万物互联应用中的滥用隐患。
为保护个人数据,要建立基于边缘计算的个人数据的所有者控制机制。此机制能让用户自主掌控自己的个人数据,在源头上减少个人数据泄露和滥用的风险。
为保护个人数据,要建立云端个人数据开放和使用的监管机制。需要建立面向个人的数据开放和使用的授权和透明机制,建立云端个人数据开放和使用的第三方监管机制,建立云端个人数据开放和使用的政府监管机制。
更多精彩观点
隐私的基本要素有两个:一是将某些事物保密的权利和能力;二是控制他人拥有并可以访问有关自己的信息的权利。但在万物互联网时代,围绕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医疗和娱乐场景,可挖掘出丰富多彩的“万物对个人服务”,这使得隐私要素的保障机制较难建立起来。万物互联网是由物体、数字设备、数字个人、数字企业、数字政府和数据资源等要素,借助数字平台,通过数字流程相互连接而成的巨复杂网络生态系统。与物联网相比,万物互联网的连接对象更为广泛,能与人和社会环境进行强烈的交互,而物联网仅连接事物(传感器和设备)。特别是,万物对个人服务一般都致力于分析“你到底是谁,你在干什么,你在想什么,你需要什么”,采集和处理大规模个人数据是其发展的基石。而“可识别性”是个人数据的本质特征,凡是单独可以识别出特定自然人的数据(直接识别)或者与其他数据结合后能够识别出自然人的数据(间接识别),都是个人数据。这使得人们较难实现“不被注意”和“匿名”。
如用户借助各类穿戴服务平台,将自己的穿戴设备与智能手机绑定后,可在穿戴设备与智能手机中同步这些个人身份数据(头像、昵称、性别、出生日期、身高、体重),个人运动数据(设备位置、运动轨迹、运动类型、运动时长、部数、距离、热量、爬高、最大摄氧量、运动心率),个人健康数据(睡眠、心率),以及个人的设备和网络数据(设备标识、设备设置、IP地址和网络类型)。再如,陪护机器人应用于养老院或社区服务站环境,具有生理信号监测、语音交互、远程医疗、智能聊天、自主避障漫游等功能,能够通过语音和触屏进行交互;配合相关监测设备,机器人具有血压、心跳、血氧等生理信号检测与监控功能,可无线连接社区网络并传输到社区医疗中心,紧急情况下可及时报警或通知亲人。以患者为中心的健康数据共享平台可以聚合来自多个个人数字设备数据源的数据。无线身体传感器网络已经可以连续地监测和记录人体特定部位的重要生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