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信息获取行为数据主要包括个人的在线搜索行为记录,各类在线新闻服务平台中的浏览、评论、点赞、顶踩、投票数据;在智慧课堂、慕课等在线学习平台中的在线学习行为数据,主要包括在线收看课程视频的数据,在线听课状态数据,在线测验、在线作业和在线讨论的数据;在问答应用、维客应用中的提问记录和回答问题的记录;商务行为数据主要包括在C2C电子商务、B2C电子商务、移动定位商务和Ο2Ο电子商务平台中的消费行为数据,包括购物记录、支付记录、物流记录和评价数据,涵盖了人们衣食住行领域的行为数据,详细记录了个人每天、每月、每年的社会行为轨迹,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打了什么车,去了哪儿办了什么事情。
智能生活与娱乐行为数据主要包括智能家居记录的生活起居数据、智能摄像头记录的家庭生活场景数据、智能音箱记录的家庭对话记录,以及各类游戏应用平台中记录的数据。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也是个人生活的“隐私空间”,家庭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智能家居)将产生大量的个人数据。如海尔智慧家庭智能体系下分为五大板块:食联生态、衣联生态、全屋用水、全屋空气、全屋安防。在此过程中,用户的饮食起居数据和身体数据被大量数字化采集。
个人的政务数据主要是指各类政务应用平台中记录的生育登记数据、婚姻登记数据、社会保障数据、不动产登记数据、纳税登记数据、征信数据等。
02 万物互联时代个人数据的云传播机制
个人数据在万物互联网中能形成一种云传播机制。所谓云传播是对人们通过“云”进行信息传播活动的社会总过程的总体描述。其中,“云”是可远程访问、可扩展和可测量的信息技术资源,是云传播的技术生态环境。个人数据的云传播的本质是传收主体借助“云”,通过远程访问可扩展和可测量的信息技术资源完成个人数据的传播活动。万物互联网中,个人数据的云传播系统涉及的要素主要包括云端、应用端、边缘端、终端,个人数据的云传播现象可能发生在云端与云端之间,也可能发生在云端与终端之间、云端与应用端、终端对终端、应用端与应用端之间。因此,个人数据的基本类型包括“云端对云端”,“云端对终端”,“云端对应用”,“应用对应用”,“终端对终端”的云传播。
一是个人数据的C2C云传播。C2C是不同云服务平台之间相互调用“资源”的传播现象,能实现云之间的连接。C2C需要“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云间通信协议和互操作标准来支持。在实践中,个人数据的C2C云传播模式主要表现为个人数据在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软件服务、网络服务、数据服务和人工智能服务等云服务之间的相互调用现象。
二是个人数据的C2T云传播。C2T主要表现为终端设备与云端之间的个人数据同步机制。目前,智能手机能实时存储用户当前的个人数据。但用户的智能手机不可能无限量地永久存储不断产生的所有数据。因此,多数智能终端设备提供商,如小米、OPPO等都为用户提供了云存储服务,用户只要开通了小米“账户”或OPPO“账户”,就可以将自己保存在智能手机等终端里的数据实时同步到云端。如用户开启了OPPO的云服务功能,就可以将相册、联系人、便签、日历、浏览器书签与收藏、短信、通话记录、系统设置、已安装应用列表、录音等个人数据同步至云端备份。
三是个人数据的C2A云传播。C2A主要表现为应用程序与依托云平台之间的个人数据存储机制。在实际应用中,已有海量的应用程序基于第三方的云平台建构而成,这些应用程序采集和处理的个人数据全部存储在其依托的云平台之上;同时应用程序也可以使用云平台自身积累的基础个人数据。例如,第三方游戏开发者只要注册腾讯服务平台的开发者账户,创建其网络游戏应用,就可分享腾讯海量用户及关系链。第三方开发者在微信开放平台上,申请获得“App ID”后,就可创建其移动应用,通过接入“微信分享和收藏功能”的应用程序接口进行二次开发,能实现让用户从第三方应用系统分享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网页、小程序至微信好友会话、朋友圈或添加到微信收藏;通过接入微信“OAuth2.0”授权登录系统,可获取微信用户的基本开放信息,能实现让用户直接使用微信账户登录其应用系统。例如,只有4个人的小程序团队,从策划到原型设计、前后端开发,只用了一星期就发布“垃圾分类工具”小程序,能让用户实现“拍图识别垃圾”,小程序上线仅20余天,访问量已经超过了10万,用户量超过了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