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网约车公司 Lyft、在线支付服务商 Stripe、社交媒体Snap等也宣布大幅裁员,科技巨头微软在10月称要裁1000多人,亚马逊也表示将冻结企业招聘,并宣布裁员一万人。
一番比较下来,你会发现腾讯虽然面临的困难比较多,但比起不少互联网巨头,日子还算过得去。
03
调整业务方向
这次财报,其实还体现了腾讯因应环境做出的一个重大调整。
财报中可以得知,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单季收入448亿元,占总营收的32%。该项收入连续6个季度占总收入比重超30%,为腾讯第一大收入来源。
这一块是toB的业务收入。
在三大主营业务中,只有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的收入实现了增长,Q3季度腾讯该项业务收入448.44亿元,占总收入比重32%,较去年同期增长4%。
而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腾讯是一家toC为主要业务的企业 ,不管是社交媒体还是网络游戏,其主要客户收入都是来源于直接消费者。
早在2018年,腾讯就提出“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的口号,而在今年,马化腾明确提出腾讯的主要发展方向是要助力实体经济。
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不光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更主要的是,这种变化符合马化腾闷声发大财低调行事的风格。
产业互联网服务的是企业 ,不容易被舆论推到风口浪尖。
而游戏、社交媒体这些消费互联网业务,让腾讯长期处在舆论的中心,甚至成为不少人谩骂的对象。
这个世界上,非常多的企业都是服务于B端的企业。
这也是全球互联网公司的共同发展方向,亚马逊最有价值的业务是云服务,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目下也是打得不可开交。
而很多传统大企业,更是发展B端业务的巨头,比方说爱立信、西门子,IBM等公司,他们的消费品业务要么越来越小,要么干脆被放弃,但B端的业务规模却无一不在持续增长。
腾讯不断宣称现在处于新数字经济的起步期,这样的战略判断或许也预示着其未来业务结构会发生重大调整,消费互联网的地位会慢慢削弱,而产业互联网的地位则会快速加强。
毕竟,广受批评的游戏等消费端业务,有可能给腾讯带来更多的舆情风险,而服务于企业则可以闷声发大财。
04
“清仓式减持”美团
腾讯在发财报的同时,宣布将其所持有约9.58亿股美团股票作为红利发放给股东,按照11月15日美团收盘价,此次派息将达到约1600亿港元,即业内所称“分红式减持”。
与此同时,随着腾讯在美团持股比例从17%下降至不足2%,腾讯总裁刘炽平也宣布卸任美团董事。
美团是中国本地服务市场的第一霸主。出售京东,我可以理解,毕竟拼多多的崛起让京东追上一哥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
但变相“减持”一个在本地生活领域国内市占率第一的行业龙头型公司的股权,实在是让人有些费解。
我想这大概与腾讯想全面调整为以产业互联网为核心业务的战略思想有关,而美团也是一家长期站在舆论风口的消费互联网企业。
这样的企业在当前的中国舆论环境下,面临的不确定性还是很大的。
也许在未来,我们会看到腾讯全力发力在企业服务市场,将企业服务业务当作重点转型业务,最后成为一个隐在企业后面的产业互联网巨头。
05
结语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老板中,冷面书生马化腾可以说是闷声发财的粤商典型代表,相比那些高调指点江山的互联网大佬,马化腾及其掌控的企鹅帝国沉稳低调。
回顾腾讯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坊间对这家公司的意见乃至批评不少,它也鲜少搞出过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但其在产品上一步一步优化的策略,却能让我们回头看时大吃一惊,原来腾讯的东西还挺好用的。
祝福腾讯,也希望腾讯转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