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收益背后的隐秘生意链
在重重政策限制之下,是什么样的动机驱动主办方变换名目、违反政策组织大规模比赛?奥数赛事到底有多大的获利空间?
仅就竞赛而言,活动主办方是首要获利方。
《“萤火之夏”北京自然研学营》活动通知截图。图/新京报调查组
以“迎春杯”为例,《“萤火之夏”北京自然研学营》活动通知显示,收费标准为4380元/人,并明确指出,其中包含接送车辆费、食宿费、保险费、物资、研学景点及内容等。
成本部分保守粗略测算如下:每个房间每天费用按400元计算(容纳2人),即每人每天住宿费用约200元;餐食、车辆、保险及物资,按每人每天200元计;景点门票按100元/人次计;另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活动负责带队的均为报名培训机构的教师(费用自付),因此主办方人力成本甚微。综上计算,活动三天成本仅1300元/人,即利润约3080元/人。
记者多方求证得知,此次报名参与活动的总人数约为3000(±500)人。有家长向新京报粗略测算:短短三天时间,主办方获利超过900万元。
而与之关联甚密的培训机构,也能从中获取巨额利益。
上述“游戏规则”显示,主办方全程不直接接受报名,而是委托培训机构代为招募报名。而机构会派出领队带队参加活动,并在各个环节中与家长对接。同时,机构作为中间方,则会向家长加价收取费用,每个机构加价幅度不同。
以某培训机构为例,其向家长告知的“DSS”(迎春杯大师赛缩写)内部报名价为6200元/人。成本保守测算如下:共组织177人参加考试,4380元/人交给主办方(组委会);共派出总领队及领队共4人,每人3日行程费用由机构承担(按4380/人计),同时,招募10名家长志愿者协助带队(费用自付);给每个孩子订购一套队服,按每人100元计。粗略测算可知,该机构在此项活动中利润近30万元。
而报名费差价只是机构的一部分利润,还有一部分来自与比赛同步销售的考前冲刺辅导班课程。“每一环节都要赚取一波利润,而这些负担最终都会落在家长身上。”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道。
“参加比赛的大部分家长会选择报课,考前冲刺一下。”一位家长告诉记者,自己报了一个冲刺班费用为2700元,再加上六千多比赛报名费,“一下子近一万块钱就没了。”
相较之下,华数之星组织的则是线上活动。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2022年华数之星举行了三次活动,时间分别在2月、6月及8月。其中,第三次活动每人收费388元。
知情人士指出,线上活动不需要场地、不需要住宿,成本很低。报名费较低,但参赛规模巨大,面向全国范围组织报名,且很多学员会多次参赛。“虽然每次考试是自愿报名,但对家长来说,这就类似军备竞赛:‘我有一个一等奖,但大家都有一个一等奖,那就相当于大家都没有。所以,就算得了一等奖,下一次还要考。万一我不考,别人考,那别人的简历就比我多一行’。”
杯赛成“招生密码”,催生“地下教培经济”
事实上,围绕“奥赛”形成的利益链条还不止如此。
今年8月,迎春杯大师赛考试结束后,有家长注意到,每一道题后面,都会标注该题目的命题人。随后记者通过网络公开信息获取了多份往年大师赛试卷,发现同样每道题都标注了命题人姓名。在网络上检索这些名字发现,其中不少人在培训机构任职授课,或独立授课。
“相当于既当教练员又当裁判员,是否违背考试命题工作伦理?考试的公平如何保证?如何保证不会出现泄题或者考后的不公正行为?”有家长提出质疑。
一般情况下,按照规范的试卷命题工作要求,命题人与“答题人”之间需保持必要的距离,以保证考试的公正公平。但大师赛为何不对命题人身份进行保密?
有知情人士给出答案:“依靠命题人身份,授课招生就会招得好。”
同理,担任命题组组长则拥有更大的影响力。据知情人士,迎春杯内部组织架构中,初赛、复赛、总决赛(即大师赛)分别设有不同年级命题组组长。“组长职位的影响力可以形成一个生态,一部分家长会特别追捧他。基于这一身份的影响力招生,将带来每年大几百万元的收益。”
记者注意到,今年3月,育儿类公众号“easy pama爸妈不蕉绿”曾在一篇推文中介绍了一位奥数教师,简介中公开指出其为北京数学花园探秘某年级命题组组长及总决赛某年级命题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