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妈放水是如何影响房价的呢?
03
放水的误解
很多人认为,只要央妈信贷一宽松、钱就喷涌而出,顺带的各个城市都能雨露均沾,房价也就顺势上涨…最起码2016年这波一二线城市的楼市行情就是如此。
实际上这是对央行印钞放水的误解。
因为贷款就是印钱,央行先把钱贷给商行、商行再把钱贷给企业和居民…钱就这样被印出来了。有一个核心关键很多人都忽略了,就是贷款人(也就是企业和居民)——有贷款人去借钱,钱才会被印出来。
央行印钞是一个总量概念,比如今年新增货币供应量15万亿…可这15万亿该如何分配呢?流向哪些地区、哪些城市、哪些人的手里呢?
谁能贷到款、钱就流向谁那里…比的就是哪里企业多和哪里(年轻)人多——企业多和年轻人多,才有更多贷款的可能。
现实就是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企业多、年轻人多,每一次印钞放水也就会让更多的新增货币流向这里,这就是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房价更高、从货币上的一个解释。
以上是正常的央行印钞逻辑,当然也有不正常的…就是政府的主动干预、违背市场规律有意识的让钱流向某些区域、城市或人口(政府主要出于均衡地区经济、维护社会稳定目的)。扶贫贷款、下岗创业担保贷款、三农贷款等就是,2017年之后启动的三四线城市货币化棚改也是政府的定向印钞放水。
并且我们还要知道,政府一定程度上只能干预贷款的流向…也就是新印出来钱的流向,很难干预市场中已存在钱的流向。
政府可以鼓励银行发放装修消费贷、而不是按揭房贷——目的是限制资金流入楼市,可赚了钱(也就是装修业主的贷款、也是新印出的钱)的装修公司老板,拿这些去买房就没有问题…装修贷是新印的钱,到了装修公司老板手里就变成了老钱(存量的钱)。
不要一提到央行印钞放水,就联想到你所在的城市房价要涨,新印出来的钱不一定能流到你所在的城市;不要一想到信贷紧缩,就联想到你所在的城市房价要跌,存量的钱还在流动、很可能就流向你所在的城市。
04
请回归常识
经过2016年这轮房价暴涨,很多人似乎已被房价暴击洗了脑、而忘了基本的常识。
凡是央妈一提信贷宽松,就立马想到印钞放水、钱要流入楼市房价要涨,而忘了楼市调控在限制钱流入楼市;凡是出现任何危机事件(中美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就立马想到央行要放水刺激经济。
大家已陷入路径依赖里难以自拔,过于看重信贷等短期因素、而忽视了更根本的原因。
房价上涨的根基是什么呢?城市有产业、城市有年轻人流入。
因为有产业所以有就业机会,因为有就业机会所以有年轻人流入,因为有年轻人流入就会带来钱流——包括年轻人贷款新增的钱、也包括年轻人工作带来的存量的钱,钱流入的多了城市的房价就涨了。
年轻人是什么?从货币的角度看,年轻人就是一台台印钞机!

买什么样的房子最靠谱?应遵循“可出租、可自住、可出售、可贷款”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买的房子只能说最稳妥…但没有暴击的可能。
现在不符合这一原则,并不代表未来也不符合。十多年来,多少城市的郊区变成了市区、多少农村被包围进城市而成了城中村、多少田地变成了市镇…静态的眼光稳妥靠谱,动态的眼光看则风险收益并存——看成了赚一笔、看瞎了亏一笔。
产业和城市也是变化的。四十年前的小渔村深圳有什么产业和人口?现在可是一线城市。二十年前的杭州跟其他城市比并无特别优势,现在互联网产业可是一哥地位。多少人预判到了这种变化?
准确预判房价的涨跌是很难的,我们只能在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和逻辑推演之后得出一个大概率赢的可能,但很多人却仍在深信房价必涨或必跌的预测道路上乐此不疲。
这是常识,可很多人都忘了。
从人口大趋势减少、年轻人大趋势缩减的现象来看,有些城市的房价注定不会再回到过去、有的人买的房注定要站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