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到了今年的文件中,说法变成了:
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推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全面落实落地。
统一实行清单管理,以各省份为单元全面建立特色小镇清单,开展动态调整、优胜劣汰。
制发特色小镇发展导则,引导树立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导向,强化正面引导和分类指导。
统筹典型引路和负面警示,推广新一轮特色小镇建设典型经验,加强监督监管、整改违规行为。
“清单管理”“控制数量”“优胜劣汰”“负面警示”“整改违规行为”,风向骤变。
这背后,是特色小镇的乱象,已经无法容忍。
2014年,时任浙江领导考察“云栖小镇”时,提出了“产业特色小镇”的概念。
随后,2016年“特色小镇”概念便风靡全国。在巅峰期的2017年,河北、四川、福建等18个省市出台了特色小镇发展计划,全国的特色小镇数量超过1000个。
融合文化、旅游、居住、消费产业为一体的特色小镇,也成为各房产公司、互联网巨头的舞台,投资金额动辄百亿、千亿,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
但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哄而上、大跃进式的投资行为,最后都只会留下一地鸡毛。
今年初,一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开始流传。
![](/img.php?url=https://img05.71396.com/ba/mt/05e4a7a884a874e5.jpg)
这些特色小镇,开业时热闹非凡、摩肩接踵。比如陕西西安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开业当天接待游客高达12万。
但类似的街道、类似的商铺、类似的景观……同质化严重的特色小镇,并不能迎来游客的二次光顾。游客数量大幅下降,商户撤离,投资无以为继,留给他们的出路,似乎只有关闭一条。
![](/img.php?url=https://img05.71396.com/ba/mt/78cd71c68691cdc7.jpg)
![](/img.php?url=https://img05.71396.com/ba/mt/191c61100c189d49.jpg)
特色小镇所暴露出来的盗用概念、滥竽充数、骗取补贴、过度地产化等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管、不得不治的地步。
2018年3月,国家发改委对已公布的特色小镇进行优胜劣汰测评,同年12月31日,全国共淘汰整改419个“问题小镇”。2020年7月,发改委再次出手,要求各省市全面启动自查自纠。